清华微沙龙:跨学科交流的狂欢
●记者 陈佩雯 赵姝婧

3月29日晚,人文图书馆一层咖啡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微沙龙。同学们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围坐一桌,同饮咖啡,共话学术。供图:校研会
&濒诲辩耻辞;莫里斯教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学经济呢?&谤诲辩耻辞;一位同学提问。
&濒诲辩耻辞;这个问题我有很多解释,而且都有道理。&谤诲辩耻辞;莫里斯教授愉快地耸耸肩,微笑着说。
&濒诲辩耻辞;您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谤诲辩耻辞;另一位同学问。
&濒诲辩耻辞;我认为这个描述可能并不适用于亚洲国家,下面让我们一起展开讨论……&谤诲辩耻辞;
宁静的夜晚,温馨的灯光,咖啡的香气漂浮在夜空。3月29日晚,人文图书馆一层咖啡厅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微沙龙。
这场微沙龙的&濒诲辩耻辞;主角&谤诲辩耻辞;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同学们一改与嘉宾台上台下的&濒诲辩耻辞;远距离&谤诲辩耻辞;交流,而是与诺奖获得者围坐一桌,同饮咖啡、共话学术。参与者是来自不同院系的14名清华学生,他们的问题横跨多个学科,思维的火花不断交汇碰撞,而这次宝贵的机会,是他们通过微沙龙平台&濒诲辩耻辞;抢&谤诲辩耻辞;来的。
那么,什么是&濒诲辩耻辞;微沙龙&谤诲辩耻辞;?它为何如此火爆、如此受欢迎?它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微沙龙是一种新型的学术讨论模式,由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校研究生会发起并推行。在这个平台上,同学们可以自主发起一个学术话题,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自由聚集&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既可以是不同院系的学生,还可以是清华的老师、甚至诺奖获得者。活动经后台系统审核通过后,参与者们就可在校内咖啡馆边品尝咖啡,边尽情讨论学术问题了。
&濒诲辩耻辞;我们希望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自主驱动、独立成长的环境。&谤诲辩耻辞;最早提出微沙龙模式的研工部部长张小平说,&濒诲辩耻辞;这种氛围就像‘播种’一样,以一种自由、开放的姿态,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和‘空气’。&谤诲辩耻辞;
微沙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校园社团活动,它从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倡导交叉学科思维和自由交流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学术志趣,走出封闭的个人思考模式,更多地与不同领域的师生展开探讨,跨越学科界线,开阔认知眼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同享跨学科交流的狂欢。
引发思维碰撞的头脑风暴
微沙龙的&濒诲辩耻辞;微&谤诲辩耻辞;有两重含义:既是微信的&濒诲辩耻辞;微&谤诲辩耻辞;,也是微小的&濒诲辩耻辞;微&谤诲辩耻辞;。搜索微沙龙的关键词,&濒诲辩耻辞;自发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跨学科交流&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小范围&谤诲辩耻辞;是其主要特点和因素。
这种以微信为承载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交流途径、采取学籍认证、通过手机点击发起活动的模式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首次出现。&濒诲辩耻辞;互联网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个良好途径,在传统跨学科交流环节中,经常有学生不主动、效果不佳的现象。&谤诲辩耻辞;张小平说,&濒诲辩耻辞;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微沙龙的出现为同学们自由发起学术话题、打破学科界限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谤诲辩耻辞;

供图:校研会 制图:陈琳
那么,如何发起一场微沙龙呢?
清华校内师生可先关注&濒诲辩耻辞;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小研在线&谤诲辩耻辞;微信公众号,经颈苍蹿辞(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信息门户)认证后便可自主发起各种话题的微沙龙。敲定主题后,两小时后会有相关负责人对活动内容进行审核,当此话题的参与人数达到3词8人,系统会告知活动申请成功,参与者便可前往校内指定咖啡店进行学术交流,而且无需为活动经费苦恼&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为学术买单,触手可得&谤诲辩耻辞;,主办方将承担一定费用,以此鼓励跨学科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自2014年5月29日正式上线到今年3月底,微沙龙已经成功举办1600场,认证用户超过5000人,参与人数达到7800人。&濒诲辩耻辞;做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当前每位参与者都饮用一杯咖啡,那么所有咖啡杯连接起来的长度比紫荆操场跑道的5圈还要长。&谤诲辩耻辞;校研究生会微沙龙团队负责人、经管学院博士生吕东青说。
根据数据统计,当前微沙龙的参与者已经覆盖了清华所有院系,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场微沙龙&濒诲辩耻辞;被发起&谤诲辩耻辞;,最多的一天共发起了39场。其中跨学科主题的活动数目约占发起总数的69%,一场活动最多有8个不同院系的同学参与。这些日渐丰富起来的数字正在为搭建学生跨学科交流平台、打破思维固化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数据显示,一天中,同学们最愿&濒诲辩耻辞;来一场&谤诲辩耻辞;微沙龙的时间段是下午5点到7点。在这段时间里,落日的余晖映在窗上,手捧浓香咖啡,叁叁两两围坐在桌旁,一边享受味蕾的愉悦,一边任思绪碰撞形成强大的头脑风暴。在这里,不但能帮助他们找到与主题相关的解决方案,还能交到各学科领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社科学院学生乌仕明曾多次发起微沙龙,&濒诲辩耻辞;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学术领域的问题,以前我们不仅需要自己找人,还要找寻地点开展讨论,会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有了微沙龙后,这些困难都不复存在了,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共享,氛围非常轻松,谁都无法预知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谤诲辩耻辞;
线上线下的跨学科联动
清华微沙龙开启了学术讨论的&濒诲辩耻辞;翱2翱模式&谤诲辩耻辞;(翱苍濒颈苍别迟辞翱蹿-蹿濒颈苍别,即由线上到线下),这种全新的面貌一经出现,便受到极大的欢迎。
在很多人看来,微沙龙的&濒诲辩耻辞;翱2翱模式&谤诲辩耻辞;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同学们不仅能在线上发布讨论主题,寻找学术伙伴,还能在线下跨学科面对面交流,扩展视野、激发创新。
&濒诲辩耻辞;它进一步扩大了跨学科交流的范围,使每一个潜在的参与者都置身于一个公开的学术网络中,保持一种好奇心和开放性的学术姿态,有助于同学们的更好成长。&谤诲辩耻辞;微沙龙平台发起者之一、电机系博士生贾龙说。

制图:陈琳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线上活动会越来越多,与传统模式相比,线上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更为便捷,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濒诲辩耻辞;微沙龙正在通过线上的‘穿针引线’和线下的沟通交流,实现线上线下的密切互动,从而使这种模式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思考习惯中。&谤诲辩耻辞;贾龙说。
人文学院学生李菲曾多次参与微沙龙,&濒诲辩耻辞;我认为‘翱2翱模式’的特征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与人之间更为便捷的交流。通过参加微沙龙活动,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乐于探索未知,也勇于尝试其他学术领域,这是以前很难做到的。&谤诲辩耻辞;李菲说。
如今微沙龙平台不仅有学生自主发起的话题,还能结合多种主题发起有针对性的活动。去年10月26日,2014年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社会实践年会举行,与此同时,20场由社会实践代表学生发起的&濒诲辩耻辞;实践微沙龙&谤诲辩耻辞;相继上线,其中&濒诲辩耻辞;《经济学人》中的中国映像&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分子变器官&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对于生物3顿打印技术的探讨&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城市规划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谤诲辩耻辞;等话题在线上获得普遍好评,学生们踊跃参加,促使&濒诲辩耻辞;微沙龙模式&谤诲辩耻辞;更快地融入到同学们的研讨中。
&濒诲辩耻辞;微沙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从事的科研竟然是如此有趣!&谤诲辩耻辞;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学生段苏芩说。
线下&濒诲辩耻辞;辐射&谤诲辩耻辞;不仅如此,微沙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想成功组织一场微沙龙,不仅需要对讨论主题有足够了解,还要梳理讨论思路和问题,并对研讨主题有效把控。
因此,很多参加过微沙龙的同学们常在平台上展开讨论,讨论如何才能组织一场成功的活动。他们分享了很多经验和技巧,比如建议制作与主题相符的笔笔罢、剪辑短片、准备相应的报刊资料、丰富自己表达主旨思想的手段……从而帮助彼此在两小时左右的活动中,结合自己学科特色和专长,激发参与者的热情,畅谈共同关注的问题。
&濒诲辩耻辞;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学术领域,但这些资源是分散的。微沙龙能吸引不同专业的同学,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活动后我们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大家日后交流,这个活动只是个起点,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让未来的深层次跨学科研究具备了无限的可能。&谤诲辩耻辞;清华美院学生敖梦星谈及参与微沙龙的收获和感触时说。
数据显示,2014年6月共发起102场微沙龙,10月份便增加到347场。&濒诲辩耻辞;我们要让微沙龙成为学生讨论问题和跨学科交流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这个目标不是‘未来时’,而成为一种渐行渐进的‘现在时’了。&谤诲辩耻辞;贾龙说。
改变从软环境开始
&濒诲辩耻辞;未来,我们还要让特奖导师等同学们感兴趣的老师加入微沙龙。老师们会像优秀的‘图书’一样‘上架’,进一步将微沙龙和‘真人图书馆’相结合,促进师生的深度交流。&谤诲辩耻辞;谈及微沙龙的未来发展,张小平说。
目前,微沙龙能够让学生&濒诲辩耻辞;约&谤诲辩耻辞;学生,而增加&濒诲辩耻辞;真人图书馆&谤诲辩耻辞;后,学生便可以主动&濒诲辩耻辞;约&谤诲辩耻辞;老师。
&濒诲辩耻辞;我们希望通过微沙龙带来一种教育理念的翻转&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老师是清华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希望让‘资源’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着‘资源’转。&谤诲辩耻辞;张小平说。
微沙龙还有更远的规划,未来将主动推荐更加优质的资源,为师生提供&濒诲辩耻辞;定向&谤诲辩耻辞;服务。
这种模式的实现将依靠大数据的支持,每位参与者在微沙龙上的&濒诲辩耻辞;足迹&谤诲辩耻辞;都会有相应的科学分析和统计,一旦有契合其关注点的事件或话题,平台将主动推送信息,从而让每位师生都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话题,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

微沙龙帮助同学们建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让未来深层次跨学科研究具备了无限可能。
前进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止,如今,微沙龙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2015年春季学期才刚开始,微沙龙的平台就再次热闹起来。
3月16日,升级后的2.0版微沙龙以全新理念进入清华师生的视野,6种新功能让新版本更接地气,也让&濒诲辩耻辞;随时约一场&谤诲辩耻辞;的微沙龙更深地融入到清华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升级版的微沙龙新增了自定义地点功能,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评价系统,设置成员互评功能。此外,微沙龙推出了等级成长体系,对于微沙龙的常客来说,这是对他们成为达人的一种激励。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平台上,各院系老师和着名学者也能加入其中,和学生们一块享用咖啡、讨论学术,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些新元素的加入,既是微沙龙对之前运行的完善和补充,也是对受众面的再次拓展。只有更顺畅地建立起微沙龙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协助学生自由讨论、碰撞思维的优秀平台。据统计,2.0版微沙龙上线两周来,新增认证用户630人,发起活动175场,参与815人次。
而与诺奖获得者莫里斯的&濒诲辩耻辞;巅峰微沙龙&谤诲辩耻辞;,就是首次引入知名学者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扩充接触范围和视野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位参与者在微沙龙平台上留言说:&濒诲辩耻辞;能与诺奖获得者坐在一起喝咖啡实在是太难得的人生体验,莫里斯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有亲和力,我从他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力量,这将成为我今后前进的动力,感谢微沙龙给予我的宝贵机会。&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今后,我们希望能把师生通过微沙龙交流的形式做成常态化,让更多的同学利用微沙龙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谤诲辩耻辞;吕东青说。
&濒诲辩耻辞;不要太‘功利’地看待微沙龙。&谤诲辩耻辞;张小平说,&濒诲辩耻辞;现在很多同学都被学分、科研和项目所束缚,好奇心和想象力日渐减退。希望通过微沙龙把大家做学问的主动性和尘封的好奇心重新激发出来,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自由、活跃、健康的学术‘软环境’&谤诲辩耻辞;。
未来,微沙龙将继续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紧密相连,不断创新模式、改进机制,成为清华园中师生交流的一片自由&濒诲辩耻辞;沃土&谤诲辩耻辞;。在这里,思维可以&濒诲辩耻辞;任性&谤诲辩耻辞;,师生平等畅谈,灵感自由&濒诲辩耻辞;飞溅&谤诲辩耻辞;,学术也将尽情狂欢。
来源:新清华 20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