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创新类型毕业作品硕士论文答辩会网络直播引发关注
清华新闻网6月10日电 6月7日,新闻与传播学院5名硕士研究生答辩会举行,清华电视台通过网络直播了这场答辩会。
此次答辩的革新在网络和兄弟院校中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迄今该视频的点击量已近7000次,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讨论热烈,并收到多方面的反馈与建议,达到了网络直播答辩会促进学术和教学交流的目标。
此次参加答辩会的5名硕士均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选择以纪录片作品和作品分析替代学术论文的方式申请学位。这项教学改革是为提高学生在新闻传播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实际能力与综合水平,由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2010学年度学位委员会通过并开始实施。作品主要指符合平面和影视媒体发表和播出要求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纪录片和故事片等。按照要求,作品完成后,还须依据新闻传播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围绕采写过程及其成果进行阐述。
自2011年起,新闻与传播学院即有毕业生选择文字和影视作品代论文的方式毕业,这些作品质量上乘,不少文字作品已在国家级媒体刊发,并有纪录片作品获得国际相关展映邀请和重要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提名。今年参加直播的5名同学均选择了纪录片的形式,参照影视人类学和影视传播的相关理论,广泛关注了各类选题,通过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她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注与分析。
这次硕士答辩环节的网络直播不仅进一步促进了答辩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提供了与兄弟院校和新闻业界交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契机。答辩结束后,新闻学院收到了众多反馈,作品代论文的教学改革得到广泛认可。
附:5名同学的作品介绍
&苍产蝉辫; 1. 刘逍然,女,2011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作品名称:《消逝的水乡》全片片长28分钟,答辩版10分钟
介绍:一个鸡鸣狗叫,烈日黄土的普通农村,却曾是电影《小兵张嘎》中那芦苇摇曳,船影如梭的白洋淀水乡。主人公重新整理文革时烧毁的庞大家谱,成为永远谜团的不仅是祖上的身世,还有黄土地上那大水来过的痕迹。
&苍产蝉辫; 2. 徐如馨,女,2012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作品名称:《毛坦厂》全片片长40分;答辩版9分21秒
介绍:2013年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二天,汪卫从金寨县来到毛坦厂镇,为女儿在这所颇有名气的中学报名复读。毛坦厂中学向来以其高达线率和复读提分高着名。带着再一次的尝试和期望,母女二人在学校附近租下一间十平米的小屋,开始了复读生活。
&苍产蝉辫; 3. 萧伟婷,女,2012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作品名称:《戏道士》全片片长40分;答辩版9分30秒
介绍:李金巨,一个从温州到台州的道士,有着一副好嗓子,在城市里不断打拼,为着下一代的幸福持续努力着,但命运不一定总是公平,城市也不一定美好,不过生活仍在继续。
4. 王一惠,女,2012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作品名称:《女书匠人》全片片长35分钟,答辩版10分钟
介绍:自18岁嫁给陕北说书艺人贺改明以来,从打板、摇铃铃、拉胡胡开始,直到唱小戏、小曲、说大书、编新书,牧彩云一边学一边唱,最后成了陕北最有名气的女书匠。以说书为业的30多年来,她去过延安、上过银川、内蒙,甚至还去过东北。虽有一技傍身,从炎炎夏日到清寂冬日,辗转奔徙,其中艰辛自知。甩板乍响,叁弦撩动,苦涩与快意俱来。命若弦歌,且唱且和。
&苍产蝉辫; 5. 莫梓芫,女,2011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作品名称:《寻找土家》全片片长40分钟,答辩版12分09秒
介绍: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清华女学生对自己民族寻找的故事,面对逐渐消失的土家族特性及对自身民族身份的困惑,作者用自我折射的方式,试图沿着母亲河酉水河的四个土家村落去寻找可能的存在,通过拍摄和寻找过程,记录真实土家,完成自我民族认同。
供稿: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生编辑:长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