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凝聚的青春之歌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毕业生赴新疆工作回顾
通讯员 邓 宇 刘鑫鑫
青春因奋斗而绚烂,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数年前,他们也曾是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是梦想和信念的坚持、是祖国和人民的召唤,让他们毅然选择来到祖国边疆。陈凯、秦冬晖、阿衣提汗……2009年以来,共有44名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毕业生从北京奔赴新疆,在追梦的旅途中放飞青春的理想,在奋斗的征程上书写生命的华章。
当理想遇到现实的羁绊,当青春经受岁月的侵蚀,他们以大漠胡杨、戈壁红柳般坚毅的品格,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新疆这片热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凝聚梦想的青春之歌。
心中常系百姓事,脚下步伐更踏实
“经常一身尘土、满面汗渍的博士村官”是陈凯在村民眼中的形象。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的博士毕业生,到令人羡慕的留校教师,再到南疆最基层的乡镇党委书记,陈凯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化,在喀什千年的小巷中唱响了一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青春之歌。
2010年,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人文学院博士毕业生陈凯主动申请到南疆最偏远的喀什疏附县工作,在祖国的最西端开始了他的新疆历程,成为南疆乡镇唯一的“博士书记”。
初来疏附,陈凯常常深入乡村去了解民情。由于路途遥远,很多时候赶不上吃饭,就啃干馕、喝凉水,凑合一顿。访贫问苦,为东家解困、为西家捐钱,与群众打成一片,让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交下了许多维吾尔族农民朋友。他说:“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在担任县长助理期间,我总觉得只有走在农村的田野上,才觉得脚踏实地、身心踏实。”
于是,他主动提出申请,在县长助理兼任兰干乡工 作一年后,鉴于他出色的工作,2012年 他被任命兼任疏附县兰干乡党委书记。自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扎进兰干乡,以乡为家。除了到县上开会,他24小时吃住在乡里。全乡的每个角落里都留下了这位清华博士忙碌的身影,连接县城与乡里的那条小路上印刻下他坚定而踏实的步伐。
陈凯说:“兰干乡两万群众的梦想就是我的喀什梦,中国梦。”在职期间,他五赴北京、六到乌鲁木齐,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专家到兰干乡调研,帮助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争取自治区民政厅 批准兰干撤乡建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兰干镇从乡到镇的跨越式发展,兰干镇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8%以上,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0元,同比增加1020元,一步步朝着“让兰干乡人民早日过上舒适生活”的梦想迈进。
每一个在新疆工作的毕业生心中都有一个故事,有些是成长留下的痕迹,有些是岁月带来的沉淀。法学院2010届毕业生秦冬晖刚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时,由于单位条件有限,他在党委大院的办公室里住了大半年。2012年,秦冬晖主动申请到南疆基层锻炼,成为了自治区开展的各级干部服务群众活动阿克苏地区指导组成员、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唯一的一名汉族干部。文字材料起草、下村蹲点检查、各方联络等工作都落在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身上。繁琐的工作并没有让秦冬晖消沉,反而让他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当好了“智囊团、参谋和助手” 的角色。
2013年,秦冬晖再度主动要求到南疆农村住村开展服务群众活动。他与村里的农民同吃、同住,自己种菜、养鸡,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此期间,他通过多方努力,为村里修建了19公里的通村油路 (水泥路) 和3公里的防渗渠;通过修渠、养殖,为村集体增加了22万元收入;通过爱心募捐活动,为库恰艾日克村吉米小学的贫困学生募集了过冬的衣物和鞋子,让孩子们拥有温暖的冬季。
由于出色勤勉的工作,今年2月初,秦冬晖抽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办公室工作,连续加班成了秦冬晖的工作常态,《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就在这样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的日子里完成了,秦冬晖也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成长和蜕变,巍峨的天山见证了这位清华毕业生的成长与坚守。
“努力倾听群众的每一个呼声,应答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是阿衣提汗?吾拉孜汗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回首2011年毕业典礼,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拍着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阿衣提汗的肩膀,关切的对他说,“到了新疆,好好干。”老师的鼓励进一步加深了阿依提汗坚守的信念。从此“好好干”伴随着阿衣提汗这个哈萨克族小伙子访民问情、访民问需、访民问计。
2012年1月,阿衣提汗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甘沟乡 ,一个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欠发达山区,并一直工作至今。8月,组织任命他担任甘沟乡东风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做到每天一次“村两委”会议、每周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两周一次党员会议、每月一次村民大会;坚持做到听群众呼声、让群众知晓、做群众所盼,对群众采取“教育、引导、帮扶、要求”,让群众倾听、见证、参与全村各项建设。在阿衣提汗的努力下,东风村党群关系更加融洽,村居安定祥和,经济迅速发展。
“讲政治、定好位、虚心学、快适应、重团结、多实践、严要求、出政绩”是阿依提汗为自己制定的24字要求。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说,“扎根基层,踏实工作,要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努力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陈凯的执着、秦冬晖的坚守、阿衣提汗的探索,一届届清华学子在新疆扎根,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在基层汲取成长的养分。 他们倾听群众的每一个呼声,关注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清华毕业生与新疆同胞们同吃同住,想民所想、思民所思、忧民所忧,带领群众踏上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浓浓乡情穿越千里,赤子之心坚守梦想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路上,有一座因为一首《达坂城的姑娘》而名闻遐迩的小城——达坂城,但它没有惊人的古迹,也没有特别的故事。这里是离乌鲁木齐城区最远的一个区,四面环山、常年刮风,是一个干燥、多风、少雨的低温地区,也是一个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带。
2012年,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吐尔孙?艾拜带着浓浓的乡情来到乌鲁木齐市达坂城阿克苏乡工作。在信访局的一段工作经历,让这个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年轻毕业生了解到了基层社会的复杂、了解到了基层民众的疾苦。2013年,组织任命他为达坂城区艾维尔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科员,承担维稳、组织和宣传工作。他工作的街道办事处离城区130公里,全程都是崎岖的山道。只有一条单线通往市区,而这也是全乡的生命线。2013年4月,为了赶赴城里执行公务,吐尔孙和同事早早出发。刚出发不久,他们突然遇到了极端天气,暴雪夹杂着黄沙,掩盖了前方的道路,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击碎了车窗的玻璃。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公务,吐尔孙和同事没有选择返回,而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驶了4个多小时才抵达城区。事后,他们通过新闻才知道,当天的风力已经达到15级。
2013年,乌鲁木齐全市处于一级响应状态长达250天。在这期间,吐尔孙不分昼夜地坚守岗位,身边的同事也在这种艰苦的工作中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吐尔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要坚持,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虽然,条件艰苦,但再苦再累,也要坚守自己当初的理想,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背起行囊、背起了家乡父老的祝福、怀揣自己的梦想,从遥远的阿尔泰山脚下,走过丝绸之路,走过河西走廊,走过戈壁沙漠”,古丽娜?朱马汗来到她梦寐以求的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求学。2011年从人文学院毕业后,古丽娜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乌鲁木齐市,开始在人事局的工作。
2012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社会服务管理局,古丽娜被调至该局工作。在这期间,古丽娜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社区、乡村工作,下班后、节假日更是长期驻守社区,维护稳定、了解情况、服务群众。她多次参加极端宗教思想教育转化专项工作组、流动人口排查工作组,长期工作在维稳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表达诉求。在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古丽娜申报制定“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传统服饰地方标准”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近三年的工作经历使古丽娜体会到基层的艰辛,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这份执着。她说,“ 这种坚守来自对家乡深切的爱,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感恩。”
这是难以割舍的乡情,更是实干兴邦的梦想。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清华毕业生放弃了城市的繁华,投身西部、回馈家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与家乡人民共同奋进在创造美好未来的征程上。
与脚下热土为伴,与清风明月相随
“不必豪言壮语,只需豪情满怀,唯有躬身以行,将自己与时代相融,与脚下热土为伴,与志同道合者一道,执着地奋斗前行在家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征程中。”这是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2010届水利系硕士毕业生王博对自己的要求。
2010年,王博来到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任职工作。伽师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奇特的气候环境,伽师县河流存在“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现象。王博在伽师县工作期间,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共同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为了做好“一主两翼”水利工程建设,牢牢抓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条主线,做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民生水利建设两翼,全力推进各项水利工作开展王博整天摸底调研,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对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体伽师水利人勾勒出自己的“水利梦”、“伽师梦”和“中国梦”。为了实现伽师县的可持续发展,王博斗天、斗地、斗风沙,在古勒鲁克乡北部沙区完成了万亩生态林引调水工程。为了让农村吃上自来水,王博加大力度建设供水管网,全面完成了农村自来水全入户,自来水入户率居地区首位,全县36万农村群众终于能喝上便捷、安全的自来水。伽师县也成为喀什地区第一个实现农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自来水全入户的县。
如今,王博被外派至深圳市光明新区开始了挂职生活,从祖国最西部到南部,从欠发达地区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王博说:“ 我要用这短暂的一年汲取营养、学习经验,未来在西部的广阔土地上再启程、再出发。”
出生在杭州的2007届法学院毕业生邓轶却选择祖国的大西北——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地域和人生的双重跨越。谈到当时的选择,邓轶常常会提到一种革命的理想主义情节,他说:“在北京,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好像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去建设、去奉献。”
来到阿克苏之后,邓轶主动请缨,从地级单位下调到乡镇级单位,做起了最基层的工作。基层情况复杂、环境艰苦,正是心中执着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邓轶一路前行。对于邓轶来说,“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成为了工作中的家常便饭,“只要没有特殊原因,每天都是需要上班的”。邓轶所居住的房子仅仅40平米,但他非常满足,因为他早已将新疆广阔的热土当作自己永远的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邓轶一干就是五年。五年来与家人相距千里,五年来与女友相隔两地。他却总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要往更远的方向看。”
这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如星星之火遍布新疆,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创了一条条各具特色、合适当地发展需要的基层之路,向着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共同目标砥砺前行。
不离不弃永远相随,伉俪情深梦圆边疆
十二年的爱情长跑、百年校庆之际的集体婚礼、大礼堂前的浪漫誓言,见证了徐恒杰与妻子陈芳的甜蜜岁月。“把清华精神融入骨髓,顺应祖国和新疆社会发展需要,做出一等事业,成就时代脊梁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梦想让这个在湖北长大的小伙子徐恒杰与妻子陈芳携手来到新疆。
2009年,还是在校生的徐恒杰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赴乌鲁木齐市就业实践活动,希望实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实和需要。短暂的实践之旅使徐恒杰了解了西北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坚定了自己到新疆就业,为新疆的稳定、团结和发展奉献青春的信念。
2010年微纳电子系硕士毕业后,徐恒杰坚定的来到乌鲁木齐市工作,成为了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里一名公务员。两年后,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法学院毕业的妻子陈芳在他的影响下,选择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在这片新疆的热土上,徐恒杰与陈芳努力耕耘,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一起深深地扎根新疆。
千里之外亲人的思念是 徐恒杰与陈芳共同的困扰,但是这一种浓浓的思念与牵挂却已在边疆的春夏秋冬中慢慢的内化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无论是面对工作的压力还是生活的琐事,徐恒杰与陈芳一直互相扶持、互相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祖国西部边疆,在大漠戈壁深处,有这样一群清华学子,他们用自强不息的品格、用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一个家国天下的梦想而坚持、坚守。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感人故事,但他们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却有着相同的满腔深情。“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祖国和民族的需求中去”早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一曲清华学子用热情、用实干、用成绩引领基层群众造梦、筑梦、圆梦的青春之歌。
(清华新闻网6月27日电)
供稿:就业指导中心 学生编辑:长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