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奋斗的源动力
——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入党教师
记者&苍产蝉辫;吕婷
“不仅专注于显微镜下的一隅,更要从一项项研究里洞察世界的规律。”
“要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更大的事业。”
“我们要做就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如果不与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相结合,也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是价值没有那么大。”
没有华丽的辞藻,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没有复杂的考量,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何彦,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化学系教授,2019年11月入党;
付昊桓,2016年、2017年“戈登·贝尔奖”获得者、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地学系教授,2019年12月入党;
姚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设计者、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系副教授,2019年12月入党……
2019年11月19日-12月19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有8位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入党。
同期入党的还有工业工程系副教授侯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赵邑,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辰晔,车辆学院助理研究员韩雪冰,能动系助理研究员苏欣荣……
“为什么入党?”这是旁人感兴趣的问题。而他们中的每个人,也曾在心中一次次地问过自己。他们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内心深处的力量却一样朴实、深远,生生不息。
“显微镜下看星空”
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阅读体验书店邺架轩,正在开展一场对于“马克思时空观和物质观”的“微沙龙”讨论,而这场“微沙龙”的主持人不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学者,而是清华化学系的何彦教授。“唯物史观与新时代”是何彦创建的“微沙龙”社群,截止目前,有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23位同学加入社群,共举办了14次活动,被评为学校2018-2019年度“微沙龙十佳社群”。
副校长尤政参加何彦(左叁)的入党发展会
何彦是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攻基于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的复杂活性体系研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从大学起就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书籍和理论,可以说是“辅修”了一门“第二专业”。而他也专门选在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庄严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1995年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何彦赴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年。在学习工作之余,何彦认真研究了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以及中美之间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在全球资本主义两百多年的扩张历程中,唯有与时俱进、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原则的中国共产党成功突破了资本的层层围堵,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党中央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引领中国和全世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任务将责无旁贷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何彦的信念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正一步一步坚定起来。
先信后入,真信真入。2015年,何彦来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化学系工作,在做好仪器分析化学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他还坚持探索把马克思唯物历史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路径,参加清华哲学系组织的学术活动,还将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们分享讨论。何彦的博士生潘琪说:“我们每周的组会前,经常会拿出一定时间,何老师会带领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着,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讨论。”
直流电驱动下金纳米粒子的运动轨迹与梵高画作《星空》的对比图
采访中,何彦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幻灯片。左边的图像是团队获得的直流电驱动下金纳米粒子的运动轨迹,右边是梵高创作的着名画作《星空》。“显微镜下纳米颗粒涌现的协同运动行为与艺术家创作的画作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科学和艺术、科学与哲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彦说,实验室所从事的动态单分子成像研究,可以用“显微镜下看星空”来形容,不仅专注于显微镜下的一隅,更要从一项项研究里洞察世界的规律。
何彦团队的一项研究得出,同一菌群内个体间同时进行近距离竞争和大规模合作
“从单个原子、分子、纳米颗粒,到单个的人、车辆、无人机,乃至单个恒星或星系,在相应的时空尺度上都可以是‘单分子’;而动态单分子检测,就是通过各种仪器手段考察各类‘单分子’的行为变化。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复杂体系的行为,可以用来理解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而基于社会观察和思辨所形成的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辩证法,又可以反过来被创新性地应用于分析显微镜下追踪到的单个颗粒的运动轨迹。”何彦还在进行基于“社会单分子”的集群分析研究,希望为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基础科学研究层面的有力支撑。
从“小我”到“大我”
信仰的种子也同样撒播在地学系教授付昊桓的科研攻关之路上。“我将以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奋斗的源动力,继续将个人科研探索融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事业中。”在12月5日举行的入党发展会上,付昊桓这样说道。
2017年,付昊桓(左二)等领衔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2016年、2017年,付昊桓等领衔及参与的团队,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大幅提升了大气及地震模拟的时空分辨率和关键现象刻画能力,连续两次斩获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近30年来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和蝉联。而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与探索。正是在勇攀科学高峰的征程中,付昊桓更加坚定了酝酿多年的那份追求。
“我更希望看到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抱着这样的想法,本科毕业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计算机系的付昊桓,在博士毕业后前往斯坦福大学开展高性能计算和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他回到母校清华,加入刚成立不久的地学中心(现为地学系),尝试用计算机去解决地球系统的重大科学问题。2015年,作为清华团队的一员,付昊桓加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中心”),开始在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开展应用研究。
清华负责管理运营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因为这个机会结识到了‘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的整个研发团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研发人员,他们每个人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全心全力做一件事,那就是设计和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为国家的超算事业默默无闻地添砖加瓦。”付昊桓希望自己和团队也有这样的定力和胸怀。“我常跟团队里的师生说,要培养核心竞争力,一个是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领域研发和积累,另一个,还要培养跨学科的合作能力和服务于整体的合作精神。”而今,付昊桓培养的许多学生也积极投身到国家超算事业中去。
看淡名利,看轻得失,这是付昊桓来到无锡中心后触动最深的地方,而他也将这种匠人精神带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付昊桓正在基于超算平台进一步实现对地球科学领域高精度模拟及大数据分析的更好支撑,这一系列研究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应对、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服务、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交叉研究并不简单,“不同的学科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语言与研究文化,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而只有迈出跨界的第一步,才有机会享受交叉研究的乐趣。”付昊桓说。理科与工科,一个强调理论,着重发现现象、提出规律;一个强调实践,着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念上的差异,让付昊桓一开始吃了不少苦头,但另一方面也让他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超算作为一个将各类前沿科学问题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平台,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在进行交叉研究的过程中,计算机可能不一定是最受瞩目的主角,但是能够以计算机为支撑平台,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做一些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值得的,不能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付昊桓说。
校党委书记陈旭参加无锡中心的临时党支部联合开展的组织生活会
清华团队在无锡中心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付昊桓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临时党支部的活动中。“清华党组织特别重视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从学校到院系各个层级的联系人,都主动给我很多支持和鼓励。陈旭老师作为我的校级联系人,尽管工作非常繁忙,每个学期都至少安排一次和我的面对面交流。今年暑期,陈旭老师来到无锡中心调研并参加临时党支部的主题教育活动,对清华在无锡中心的师生触动很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建设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初心和使命,提升认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付昊桓说。
“要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更大的事业,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解决大挑战、大问题,是清华人应有的胸襟和抱负。”付昊桓经常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发展道路。而如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付昊桓,把个人科研探索融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事业中的决心和信心将更加坚定。
“要做就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越来越多勇攀科技高峰的清华教师汇集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将责任与担当作为奋斗征程的最好注脚,也将这种精神与信仰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9年12月16日,“北斗叁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而在“北斗叁号”的信号设计团队中,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他就是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系长聘副教授姚铮。
“在如此重要的国家科技研发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机会实属难得。”回忆起与北斗系统结缘的过程,姚铮这样说道。从本科开始,姚铮一直在清华电子系学习、工作。2005年,姚铮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恰逢“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卫星导航实验室,积极参与到中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中,这一参与就是十五年。
兴奋和自豪之余,大量技术难关纷至沓来。而由于相关技术研发的保密性,姚铮也做好了“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的准备。2009年,在姚铮临近博士毕业之际,“北斗叁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即将启动,还有大量核心技术问题亟待攻关,而信号设计正是北斗叁号系统的叁大核心技术之一。于是,姚铮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选择留校任教,继续投身到北斗系统的建设中,并于2010年加入“北斗叁号”的信号设计团队。
姚铮被美国导航学会授予2017年“早期成就奖”
“带着镣铐跳舞”,姚铮这样形容“北斗叁号”信号设计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由于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晚于欧美,可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信号设计的关键技术也受到专利封锁,设计约束更为严苛,同时自主研发的基础较为薄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姚铮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研发出的两种导航系统信号体制都应用在了“北斗叁号”组网卫星上。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断向上攀登科技高峰的姚铮并没有忘记,心中的信念反而愈发明晰。姚铮在高中时就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但他始终认为这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至少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所以要先不断完善自己,才有资格加入优秀的集体。”姚铮说。还不是党员的他就一直积极参加电子系信检所党支部的支部活动,并加入了学校的“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一次次的学习和洗礼,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2018年10月,姚铮做出了一个郑重的决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参加姚铮的入党发展会
如今的姚铮已经在清华当了八年的本科生班主任。“一对一聊天”是他与同学们交流的主要方式。“虽然这样很费时间,但是能够在思想上交流得更深入。”姚铮现在带的班级已获得两次“优良学风班”称号、一次校级“甲级团支部”称号。当记者问姚铮如何在思想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时,他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做榜样。”
姚铮开设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他在课堂上有时也会讲到“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技术。“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习得的知识、技能不是悬浮在空中的,而是可以真正落地的,甚至可以应用到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去。我们要做就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姚铮说。
“春风化雨润无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位新入党教师也是在这样的“推动”和“唤醒”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潜移默化,但影响深远。
韩雪冰入党发展会留影(一排左五为韩雪冰)
车辆学院助理研究员韩雪冰的入党发展会对他来说,“比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还要紧张和激动”。“参加发展会的老师可以说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老师。”韩雪冰说。韩雪冰是清华“5字班”的一员,2005年考入汽车系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清华。韩雪冰的入党介绍人李建秋教授是车辆学院的党委书记,也是韩雪冰的硕士阶段导师。“李老师始终坚持言行如一,主动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学术研究的初心,那就是为党为国效力。”韩雪冰说,“李老师也经常关心我们思想上的动态,为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方向。”
青年教师常常面临着科研、晋升等多重压力,往往拖延了有的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的脚步。韩雪冰是汽车学院近年来新发展的第一位教师党员。而他的政治生日恰好是“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纪念日——12月9日。“我希望自己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入党后,我有了更强的动力和更高的追求,鞭策自己更进一步,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韩雪冰说。
在动力电池领域学习、研究已十年的韩雪冰,依然专注于这一他钟爱的研究领域,目前在电池设计与管理方向不懈钻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能源车仍然存在寿命焦虑、安全焦虑和里程焦虑等问题,其关键在于动力电池。”韩雪冰希望能通过机理研究、建模仿真和优化管理,保障电池的耐久性、动力性和安全性,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保驾护航”。
“我的博士生导师、现在所在团队的负责人欧阳明高院士一直教导我们,‘公众热点、公司痛点、技术难点的连接点,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术关注点’。如果不与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也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是价值没有那么大。”韩雪冰说。
领航工作站教师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最后一排左四为韩雪冰)
韩雪冰在回忆起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时,多次提到学校“领航工作站”的活动。韩雪冰印象最深的是“领航工作站”组织的赴深圳的实践活动。2019年5月,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带领24位工作站成员和相关部处负责人赴深圳调研学习了叁天。“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人才研修院、蛇口开发区等地的参观学习,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以及深圳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理念和敢于试错、勇于创新的精神。”韩雪冰说。
2018年5月,为加强对青年教师骨干的思想引领,引导他们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到思想和业务相促进、双成长,学校党委正式成立“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工作站采取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和党支部叁级联系的工作机制,对每一名工作站成员,确立校级联系人、院系联系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导工作;由所在院系党委和党支部共同商定,选派一位党员学科带头人作为其入党联系人兼“成长导师”,在思想认识、学术创新、领导管理等方面助力成员全面成长。
工作站坚持每月举办一项交流活动,邀请学校领导、优秀党员教师代表及近年来发展入党的学术骨干与工作站成员座谈交流。每年组织工作站成员前往改革开放前沿、艰苦地区、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参观学习,加强对党情国情社情的学习了解。
正是在一次次学习和实践中,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信仰的力量得以传递。“通过学习和思考,让我对党组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希望党组织能够批准我的申请,让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在思想上能够有更为长远的成长和进步。”工业工程系副教授侯琳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而这也是新入党教师们的共同心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赵邑,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辰晔,能动系助理研究员苏欣荣……他们都在入党志愿书里郑重写下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
“触动最深的是参加工作站赴成都的实践活动。我们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参观了歼-20战机的研发现场。一架新型战机的研发,凝聚了背后上百家科研机构,成千上万科研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的研发努力,真的非常震撼。”付昊桓说。&苍产蝉辫;
陈旭参加付昊桓(一排右四)的入党发展会
在12月5日举行的地学系付昊桓教授入党发展会上,校党委书记陈旭作为学校党委层面的联系人出席并讲话。陈旭希望付昊桓同志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继续保持内心对于事业进步的渴望,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这份期待,也凝聚着学校党委对所有新入党教师的殷切期盼。
春去冬来,时光荏苒;
容颜已改,初心不变。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入党?”回首来时路,老师们的回答因人而异。
而相似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他们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心愈发坚定。他们坚守的初心有着同样深远的力量,心底那再朴实不过的信仰正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清华新闻网12月30日电)
编辑:吕&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婷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