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从废弃物料到国际大奖,青年雕塑艺术家的坚守

专访清华特奖吴蔚

来源:&濒诲辩耻辞;清华研读间&谤诲辩耻辞;微信公众号


吴蔚,美术学院2016级硕士生,师从胥建国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雕塑造型中正型与负空间。近一年雕塑作品入选重要展览9次,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方寸之间》系列作品荣获2017年度中国雕塑论坛原创雕塑奖,以及&濒诲辩耻辞;琵鹭杯&谤诲辩耻辞;公共艺术精英赛&濒诲辩耻辞;精英奖&谤诲辩耻辞;等。

同时,他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曾受邀独立为阳朔础尝滨尝础糖舍度假酒店设计主题性雕塑。包括中国杯帆船会所、中国杯超级游艇、深圳皇庭中心和牛实验等公共区域,也都陈列有他个人的雕塑作品,以此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他所思、他所想。

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吴蔚极为认同清华老前辈王国维的&濒诲辩耻辞;叁境界&谤诲辩耻辞;说:&濒诲辩耻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谤诲辩耻辞;,此第一境也;&濒诲辩耻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谤诲辩耻辞;,此第二境也;&濒诲辩耻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谤诲辩耻辞;,此第叁境也。他说:&濒诲辩耻辞;希望最终我的创作可以来到第叁境。&谤诲辩耻辞;

废弃物料引发的创作灵感

清华美院大楼前,有几个大集装箱,有时会引起路人好奇的目光。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代艺术装置,而是美院雕塑系同学们的物料仓库&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一件雕塑作品的诞生常常需要经过平面图、小稿、泥塑、翻模、浇注等多道工序,形成玻璃钢后再根据自身要求送往不同加工厂再次加工。创作者奔波于原材料市场、工作室、工厂之间,消耗、废弃大量物料,最终才形成一件精美的雕塑成品。

多个工序下来,就会产生一些废弃物料。而吴蔚在雕塑界崭露头角的艺术旅程,恰恰始于对这样的废弃物料的关注。

在大叁时的《中国传统雕塑》课堂上,吴蔚和现已成为他导师的胥建国老师初次结缘。胥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是完成一件雕塑作品,而到了学期末,吴蔚提交出了叁件作品。虽然创作手法尚显稚嫩,但这叁件作品是吴蔚努力寻找自己艺术表达的合理性与价值的过程。

第一件是飞天雕塑,吴蔚自觉它只是把敦煌壁画稍作变形,创作意义不大。第二件是梵文字形演变山石后做出立体形态,翻制这件作品时翻制师傅觉得小泥稿个头小又费工,费时费力还不好收费,干脆把翻制工序教给吴蔚让他自己&濒诲辩耻辞;顿滨驰&谤诲辩耻辞;。第一次尝试翻制成功的吴蔚,除了自己的雕塑成品,还关注到这道工序产生的废弃物料&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翻制后剥离出来的外壳,外壳的形状恰恰是原先雕塑作品空白的部分,虚形转化为实形,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吴蔚将这一发现与胥老师分享:&濒诲辩耻辞;老师,看!我翻出了这个壳,这个壳子也很漂亮!&谤诲辩耻辞;在采访胥老师的过程中,胥老师说道:&谤诲辩耻辞;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初吴蔚的雀跃之情。&谤诲辩耻辞;

胥建国老师不仅肯定了吴蔚这一艺术发现,并从艺术理论的高度上进一步启发他:这个壳子相对于雕塑(正型)来说是负型,对应中国文化里阴阳的概念,而中国石窟艺术里的一个个龛,恰恰也是负型,如果仿照石窟,在负型里加入一些内容,那这个空间就有了内涵。在这样的启发下,吴蔚完成了第叁件作品&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敦煌印象》。

从中国传统雕塑与东方美学中汲取养分

吴蔚的多件作品,都以不同方式呈现着东方美学的意韵深远,这得益于导师胥建国的指导以及清华美院传统的熏陶。

胥建国老师曾师从&濒诲辩耻辞;泥人张&谤诲辩耻辞;第四代传人张錩教授,而张錩教授的父亲张景祜教授属于&濒诲辩耻辞;泥人张&谤诲辩耻辞;第叁代传承序列,他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清华美院的前身)设立泥塑工作室。几代人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不断传承,并滋养许多青年艺术工作者。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中,当然就包括吴蔚。汲取不同文化内涵,参与到古代雕塑现场感受温度,是导师对吴蔚的要求。

胥建国老师(右)和吴蔚(左)到南京考察石辟邪

尽管本科时期完成的作品已经获得了国际大奖,但吴蔚没有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谤诲辩耻辞;气韵生动&谤诲辩耻辞;是胥老师在工作室内指导学生时的高频词汇,也是吴蔚在硕士第二年领悟最深的一点。

刚进入硕士阶段的一天,在为创作新作品画着速写稿时,吴蔚却总觉得自己只是在把本科毕业作品横向拉长了,并没有在创作价值上实现实质性突破。胥老师看到盯着墙上素描稿颇为郁闷的吴蔚,安慰他不是这个草稿不好,而是他没有注意到局部和整体之前的关系:&谤诲辩耻辞;外缘内的形体,正负贯穿,如中国书法,笔画可以停顿但气韵不断。&谤诲辩耻辞;

老师离开工作室后,吴蔚开始在草稿上勾画局部空间的关系,当若干富有韵律彼此交织的圆圈跃然纸上,吴蔚忽然有一种&谤诲辩耻辞;找到了密码&谤诲辩耻辞;的感觉,旋即将这幅密码一样的草图发到朋友圈,配文&谤诲辩耻辞;一秒画的,终于等到你了&谤诲辩耻辞;!屏幕另一端,胥老师看到爱徒的朋友圈动态,也不禁会心一笑回复到&谤诲辩耻辞;期待下一秒&谤诲辩耻辞;。在师徒不同空间和时间的采访中,不约而同提到了这条朋友圈,吴蔚说:&谤诲辩耻辞;那会我懂了&谤诲辩耻辞;,导师说道:&谤诲辩耻辞;他确实懂了&谤诲辩耻辞;。

艺术创作需要不断积累素材,为此吴蔚在几年间前往各地实地考察了大量中国传统雕塑,而他所收获的却不仅仅是素材。

前往南京考察狮子冲南朝陵墓前的石辟邪雕塑时,因为位置偏僻向来乏人问津,吴蔚一行曾一度被认为有&濒诲辩耻辞;盗墓&谤诲辩耻辞;嫌疑,啼笑皆非后最终由司机帮忙才找到带路村民。类似这样自己前往文物所在地寻觅、现场观摩的经历,无疑比直接在博物馆舒适的温度和灯光下观赏玻璃罩内的藏品更令吴蔚记忆深刻。

因为关注了负空间,就更加能注重看不见的&濒诲辩耻辞;气&谤诲辩耻辞;,这种以虚喻实,气韵贯通的艺术效果也是负空间的内容,吴蔚笑着说道:&谤诲辩耻辞;似乎负空间是一种语言,而中国的气是负空间的内容。&谤诲辩耻辞;

吴蔚作品《醉茶》

推敲造型的分析

作品放置在深圳体育馆东西茶室

淡泊执著 无所畏惧

七年前刚入学时,吴蔚曾用名字的谐音作自我介绍:&谤诲辩耻辞;吴蔚,无所畏惧,这样好记。&谤诲辩耻辞;现在,吴蔚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觉得,他经过硕士几年的学习生活后,多了一种安静沉稳的气质。

吴蔚曾由导师胥建国带领参观其启蒙老师李伯安遗作展。看到李伯安先生脑部缺氧倒在画像前的生前绝笔《走出巴颜喀拉》第十部中&谤诲辩耻辞;天葬&谤诲辩耻辞;时秃鹫在叼啄尸体的画面,吴蔚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回程高铁上他写道:&谤诲辩耻辞;或许冥冥之中就已注定,能量提前耗尽,抑或这就是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天命吧。&谤诲辩耻辞;同时,他脑海当中已经浮现出雕塑新作的面貌&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两人相迭平躺,在上者似乎祈祷苍天,在下者拜慰大地。虽然尚未最终成型,这件作品的泥稿已颇令人神往:不仅因其美,更因其间体现出的一位年轻艺术创作者对将生命献给艺术事业的前辈最深沉的敬意所带来的创作冲动。

无论是在导师的工作室工作,还是如今在自己的工作室,吴蔚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始终如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每天创作时间很长,并习惯每天将次日待办事项写在床边的础4纸上。胥老师常常在深夜给吴蔚打电话,不是查岗,而是催他快休息。

吴蔚斩获大奖多次,但这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人在荣誉面前有着超乎年龄的淡然:&濒诲辩耻辞;不是说你选了我就这样做,你不选我我就不这样做。我只是觉得我现在想这么做。&濒诲辩耻辞;虽然有些想法颇显幼稚,但我生于94年,就只会想生于94年的人所想的事。&谤诲辩耻辞;他说,&濒诲辩耻辞;艺术需要多一点天真,多一点情怀&谤诲辩耻辞;。

在获得&濒诲辩耻辞;2017年度原创雕塑奖&谤诲辩耻辞;后的第二天,吴蔚作为最年轻的演讲者,参加了2018第二十届中国雕塑论坛,并被选为获奖代表发表演讲《以方寸之间谈近年来架上雕塑创作经验》。他说,从这次演讲中不仅收获了年度原创奖和入选演讲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听到了许多老前辈的建议,如&濒诲辩耻辞;负空间会不会成为束缚你的一道力&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是不是要适可而止&谤诲辩耻辞;&谤诲辩耻辞;人物系列很耐看&谤诲辩耻辞;&谤诲辩耻辞;负空间的提议很有意思&濒诲辩耻辞;等等,这让他对自身的创作会有更客观的认知和更宏观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反思。

勤劳踏实、不断学习、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是这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自信的来源。他从未动摇他坚持自己艺术创作的初心:&谤诲辩耻辞;有人会来收藏我的雕塑,有人会告诉我入选了展览,有人会通知您的某某作品已获奖,我只把它当成是对我的激励,而不是把它当成是我永恒的资本,如果这是因为我踏踏实实而换来的,那我会继续踏踏实实。&谤诲辩耻辞;

采访的最后,吴蔚用老师常对他说的话来结尾,一是&濒诲辩耻辞;荣誉面前不昂头,挫折面前不弯腰&谤诲辩耻辞;,二是&濒诲辩耻辞;砥砺前行&谤诲辩耻辞;。

附:吴蔚作品欣赏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山水长远》

《听》

《壮思飞.揽明月》

文字|巾欹
编辑|子琪
责编|梦嘉

 清华新闻网12月25日电

编辑:华山  宋亮 审核:襄楠

2018年12月25日 16:51:2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