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有&濒诲辩耻辞;肖亚洲&谤诲辩耻辞;的追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9-1 钟焦平
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今年暑假,除了学习或备考、参加社会实践、外出旅行以及兼职或打工等,竟然有高达55.06%的大学生基本是&濒诲辩耻辞;宅&谤诲辩耻辞;在家刷手机,甚至67.19%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可能多数大学都对学生的暑期生活有过安排和引导,但还是有这么多学生选择&濒诲辩耻辞;数字化生存&谤诲辩耻辞;,这恐怕是值得反思的。
在这种背景下,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本科叁年级学生肖亚洲,利用3个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的行动,着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肖亚洲多次深入山西省石楼县农村,穿沟壑、睡窑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近28万字《厚土&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试图回答&濒诲辩耻辞;乡村在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它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与发展问题、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谤诲辩耻辞;。一名大叁学生,能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产生如此强烈的问题意识,不管是否回答得圆满,这种问题意识本身就已是极大的收获,这种收获是靠&濒诲辩耻辞;数字化生存&谤诲辩耻辞;永远无法得到的。
一个对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缺少体验的人,很难产生对现实和未来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肖亚洲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的感受:&濒诲辩耻辞;黄土高原之行,令我拥有对乡土中国的感性了解……它成为我思考任何问题时的基本起点,决定了我的世界观中或将多些不一样的成分。&谤诲辩耻辞;毫无疑问,一个对社会底层有了解和体验的人,更有可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权利和利益而奋斗的人。如果有更多青年学生像肖亚洲那样深入乡村,那么这一代人,大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领悟,小到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设计、对生活和利益得失的考量,都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从最基层了解国情,应该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也是教育的重大责任。今天的大学生能有多少人像肖亚洲一样,到生活中真切感受现实中国的另一面呢?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意识和担当,不是只靠考试分数就能换来的。新学年开始了,又有一批年轻人踏进大学校门。高校有责任培养青年学生对社会变化的感知能力和调查能力,有责任引导青年学生从中找到自己对未来的担当,有责任为青年学生拓展更广阔的成才空间。令人欣喜的是,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学院,像肖亚洲这样写出优秀调查文本的,不只一人,这为更多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示范。
教育不是为&濒诲辩耻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谤诲辩耻辞;插上高学历的翅膀,不是培养引人艳羡的&濒诲辩耻辞;成功者&谤诲辩耻辞;和顾盼自雄、引领风尚的各路明星。对国家和社会有所担当的人,一定是那些与普通老百姓建立牢固精神联系的人,是那些与老百姓有共同利益、共同情感和共同理想的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一个不断产生精英的群体,要从内心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担当,每个人都有必要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感受社会变迁的冷暖,矫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汲取成长的养分。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