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你好,强国青年科学家

在科技创新主战场同向同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6-7 秦珍子

从“客人”变成“主人”,沉渊感觉不错。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这位年轻的学者迎来了一群朋友——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工程系举办启动仪式。作为该系党委书记,他同时也是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获得者。

这是一场老朋友向新朋友发送“邀请函”的聚会。沉渊在发言时说:“我们期待着,见到更多青年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故事。”

他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工程系71年的奋斗与光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次次重大领域的突破,意味着一代代人对国家需要的奔赴。

2021年起,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相关单位发起“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努力“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找准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

这天下课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计算机系教授朱军马上赶到电子系,参加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启动仪式。

“一下子就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他回想起自己2021年获得首届“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时的场景。当时,他对这个奖项被赋予的意义“体会还不够具象和明确”。

然而,领奖归来时,他已经深刻理解“作为青年科学家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为新时代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朱军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他介绍,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晚,一些早期、原创的研究,中国参与不多。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朱军的导师张钹院士等科学家开始真正进入这个领域。

近十几年,“人工智能”在技术、原理、方法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们中国科学家难得的机会。”朱军说,“能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变革时期与国际同行站在一起。”

90后的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孙书剑曾获得首届“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称号。当时,他感到更多的是“鞭策”。在他看来,40岁以下的科研队伍,青年才俊众多,自己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匹配这样一份荣誉。

孙书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所在的课题组迎来孙家栋院士访问指导,学院在宣传报道中称孙院士为“中国卫星之父”。后来,孙家栋专门向学院转达,不认为自己是“卫星之父”,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深,真正的航天人是进取的,不会躺在功劳簿上。”孙书剑说,“荣誉是一种短暂的认可,但科学探索和宇宙一样,没有尽头。”

获得首届“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的李媛深有同感,她说“科学家不会停下来,会一直往前走”。作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媛做研究总是在追求“创新”“突破”“发明”。她自称脑洞大,敢作颠覆性的设想,不畏惧“失败”,也鼓励学生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她试着突破食品功能因子精准靶向递送的技术瓶颈,试着改变高端功能基料被国外垄断的困局……

在她看来,“强国青年科学家”的称号,肯定了她“为国家做科研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奋斗之路,“做‘强国’的科研,不是只做‘自己’的科研”,让她有动力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在这个时代,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在同向同行,就不会感到孤单。”沉渊说,每个领域都有年轻的科学家正在攻坚克难,通过“强国青年科学家”的平台,“我们能互相看见,互相激励,一起前行。”

朱军致力于用贝叶斯方法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已深耕20年。其间,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快速发展,他和学生一直“坚持初心”。2022年以来,颁丑补迟骋笔罢引发全球关注,这款人工智能产物背后的础滨骋颁技术,就需要用到贝叶斯方法。

去年3月,美国人工智能头部公司OpenAI发布了图像生成系统DALL-E 2,这套系统“用得最好的算法”正是朱军团队1月发表的研究成果。“很荣幸,我们中国青年学者的坚持和努力能在这次大潮中有所体现。”朱军说,“我们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高层次平台说话的底气。”

参加完首届“强国青年科学家”颁奖会后, 朱军有了入党的想法,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22年11月3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党支部经讨论表决,同意接收朱军为中共预备党员。他说:“我将努力把科研工作与国家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带领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媛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科研方向,“怎么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健康”。她专注培养学生,常去公司交流,常去看生产线,用产业真正存在的问题引导研究的方向。她推动建设公司的教授工作站,“找准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

两年来,孙书剑以副总师的身份,第一次主持了新型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在轨运管工作;去年年底,他博士后出站,开始带领学生继续攻关;他还和导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成立创业公司。他感慨,“强国青年科学家”这份荣誉,今天还在激励他。

中南大学教授国巍曾获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他说,从领奖的那一刻起,自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位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说,看到优秀同龄人做着那么前沿的工作,他也想为中国高铁做出最“前沿”的突破。

复杂问题面前,需要多学科融合

在国巍看来,那些一起领奖的年轻人,是朋友,也是优秀的同辈。他认为“强国青年科学家”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我能接触到跨学科、全行业的青年人才,了解他们在科技的最前沿做什么”。

他补充道,“我们能产生很多交叉学科的思想碰撞”,这些碰撞可能带来启发、共鸣、契合和突破,“可以不困在本专业里着急。”他反复对学生讲,见识到更广阔的领域,才知道同龄人有多值得学习,工作要更努力一点,“要创新,要突破传统,要去接轨未来”。

“这份荣誉很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群人能有宝贵的交流平台和机会。”沉渊解释说,当下,学科越分越细,但每个科研工作者面对的问题却越来越复杂,“强国青年科学家”就是很好的跨学科交流平台。

2015年,在“求是科技基金会”活动的晚宴上,沉渊和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生命科学学院的李雪明老师坐在一桌,其间聊到了李雪明近期在蛋白质成像计算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那之后,沉渊和李雪明,还有计算机系的杨广文老师,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形成了一项非常优秀的创新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子刊。

沉渊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解释这件事——李雪明老师遇到的难题,就好比一个厨师要做100桌婚宴“会很挠头”,计算机专业能帮忙“复制”出100个厨师,电子系能提供菜谱和烹饪方法——这就是“交叉学科的意义”。

在沉渊看来,“强国青年科学家”同样具有“跨学科”的基因,把各领域的青年学者汇聚到一起,“不是说一定能聊出什么”,但必须先有交流的机会,激发灵感,才有突破学科壁垒的可能性。

他特别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要求,“强国青年科学家”的专业性不是最强的,但它具备专业奖项没有的普遍性和交叉性。

对标“四个面向”,去挖真正的“宝藏”

在中国农业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李媛前往荷兰攻读硕士学位。直到今天,她都记得临行前,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对她说:“你好好学,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李媛从未把这句话当成一句“口号”,一心想着要学成归国。完成硕士论文后,她感觉“这个水平对科研报国来说还远远不够”,于是又读了博士。

“我留在国外,找份工作,过安逸的生活,很容易。”李媛坦言,“但我找不到归属感,出国以后反而更爱祖国。”看到国内的发展变化,李媛也坚信“同样是10年后,比起留在荷兰,我回国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科研报国的理想”。

这群“强国青年科学家”有一种共识,就是要让科研对标“四个面向”,肩负起历史责任,创新驱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沉渊也选择“回到母校”。说起和祖国的连接感,他的体会很深。从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在外面的时间比在清华长,可是我和母校之间,从来没有断了联系。”沉渊回忆,留学期间每次回国,无论假期长短,他一定要回清华转转,看看老师同学。更重要的是,他从事研究的电子信息领域,“只有在自己的祖国钻研,心里才最踏实”。

国巍用“四个面向”对标自己的科研方向。在他看来,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努力程度”的层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能不能挖到真正的“宝藏”、突破瓶颈难题,要看是不是“重大需求牵引,关键问题导向”。

他举例说,中国高铁曾要进口各国的设备和零件。如今,中国高铁已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技术领跑世界。

国巍一直在寻找他所在领域“世界级的难题”,这让他对科研工作充满激情。他希望有机会攻克国家高铁建造和运维遇到的难题,这是他对“强国青年科学家”的理解。

2018年以来,为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朱军带领学生做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的探索,让实验室算法“落地”,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经济发展主战场提供技术支持。今年年初,朱军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热爱科研的李媛,自称“坐烂了叁只板凳”。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有时会感到压力和疲惫,但她又被一种信念支撑——在科研的这条路上,要原始创新,不要去复制别人,“我要让外国人来买我们的产物”。

最近几年,国巍常常乘坐高铁往返于长沙和北京。列车以超过300公里的时速沟通南北,但国巍的追求更高。他期待,未来中国高铁能安全平稳地跑到时速400公里、6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

“希望那个速度里,有我们的贡献。”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6月08日 08:17:2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