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我们的通识教育”第叁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围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挑战、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反思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问题开展研讨,吸引了来自260余所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者、通识课程教师、研究学者等600余人参会。
面对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更需“知识大融通”
未来社会中人的价值如何体现?大学培养的未来人才如何定义?随着通用人工智能进入快车道,高等教育亟待回答这样的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举例说,他在一本书中看到“给人工智能一本《红楼梦》,只要你能够提出合适的问题,它可以把这本书分析得比人更好,但当你给人工智能一堆白纸,它却写不出《红楼梦》。”如今,他要给这个例子打上问号,“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自我进化的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假以时日,也许人工智能真的可能写出一本《红楼梦》。”
面向未来,通识教育的重心应在何处,徐雷认为“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在他看来,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共同打造大学生活应有的样态:发现自己、保持好奇、充满热情,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加自律、更能调控自身、更好审视生活的未来人才。
颁丑补迟骋笔罢对教育、教学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徐骏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产教融合也为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产业界的果壳颁贰翱、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姬十叁提到,从网络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学科之间的界限加速溶解,“知识大融通”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未来给学生所提供的课程,将是从‘工作餐’到‘自助餐’的转变。即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能力模型目标,让学生自主在础滨能力模型帮助之下,规划学习路径、自由选修课程。”超星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史超说。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呼吁,保持通识教育的初心,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如水无形,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跨越融合、回归自然,高校通识课程这样建设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冲击之下,通识教育是否依然需要?徐雷的回答是更加需要。通识教育理念是为了全人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技术从高度分化逐步走向高度融合,这就要求人文与技术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以人文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驾驭’技术的发展,避免人类受到伤害。”
在复旦大学就有这样一门“明星”通识课程,每次开课选课名额几乎“秒杀”。这就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人文的物理学”。这门课首先是一门关乎力、热、光、电、量子的物理课,但课程也传递这样的信息,即物理学甚至自然科学,与音乐、绘画、文学类似,都关乎一种对世界秩序的个人眼光,只不过它需要实验加以检验,“形容诗之美,小说之美的那些说法,都可以被移用到对自然科学的形容之上,在清晰、理性和简单之中,科学也蕴含着大美。”金晓峰说。
“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是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副校长彭刚以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为例,介绍了学校如何围绕“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的通识教育总体目标,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回应当代社会复杂现实的能力与观念,并通过主题式、小班制教学,以写作为产出进行思维训练,带动更多的老师投入写作课程及通识教学的尝试。
澳门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讲座教授李军分享了该校“艺术博士”项目的建设经验。该项目尝试依据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通识”视野,探索一条“以伟大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道路,“通”“专”融合,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灵魂,成就创造的人生。
如何培养法科学生兼顾人文素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介绍,学校以“中西文明通论”为纲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文明史教育与法学教育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的“过度发达”在当今世界带来种种问题和文明危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认为,通识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通识教育带领学生阅读中西古典文明与现代社会的伟大经典,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意义与目的,以应对和逐渐化解当前人类文明的种种不确定性,“能够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生命当中的自然,培养出现代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应该是我们通识教育在未来努力的方向。”
编辑: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