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到其它国家参加基础科学的会议,看到的大多是‘老人’,而在中国全是年轻人,这就是希望。”
“未来的基础科学属于年轻人,现在很多研究工作正处在加速期,吸引年轻人来参会就是激发他们对基础科学的热情,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7月16日,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戴自海两位理论物理学家走进大会现场环顾会场,高兴地交谈着。
“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在这场国际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中,青少年、大学生、青年学者将与30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共话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前沿与难题,碰撞灵感、树立目标。
助力:年轻人树立目标
“希望年轻学者、学生们积极与世界一流学者交流,从而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是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的希望。
丘成桐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厦门、香港时得到过很多老师的帮助,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跟随大师学习,获得了更多成长。
“我在课本上看到的很多伟大学者,跟见他本人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做伟大的工作,但见到了感觉他们就是普通的先生。”丘成桐回忆。
在他看来,如果中国小孩能够看到世界最有学问的学者,多与他们交往,就会感觉自己也有能力作出优秀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启发,甚至很多重要的学问,就是听了大学者的演讲后才发现的,“1979年,我作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是听了菲尔兹奖得主大卫·曼福德的演讲,这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重要记忆。”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对中国的年轻人充满信心,“他们非常聪明,其实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帮助,在我们的大学课程里能够学到一些最新的东西,能够遇到一些不错的教授,而且鼓励他们发挥好奇心与研究精神,成长就会跟以前不一样。”
姚期智回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20年,他非常欣慰地看到,中国一流好大学里有很多新的年轻老师,他们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个人感觉,这20年来中国学生教育,至少在计算机领域,已经完全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开放:搭建交叉交流平台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将持续两周,300余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与国内一流学者共800余人,深入探讨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展望基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年轻学者相互认识,并且建立联系,这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合作是很关键的。“我的感受是,我听一些我自己非常崇拜的科学家讲座,与他们接触,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与我的年轻同事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才是我未来50年要合作的对象。”
谈及国际合作,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岛启说,包括本次大会,还有其他的数学大会,并不是预测哪些领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而是讨论其它会议未涉及的话题。尤其我们非常注重邀请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学者参会,因为他们可以贡献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这对科学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同学科的交叉更能碰撞新的突破。
“全世界的科学家来到中国的土地上,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不同的学科,这也是世界第一次数学、理论物理跟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融在一起。”丘成桐说,最前沿的科学家融合在一起,互相听对方最近发展的报告,同时也可以互相提问,让我们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学问。
丘成桐希望,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学习全世界最前沿的学问,也希望海外学者能够看到本土学者做出来的成就,了解我们本土的学生的能力。
教育:拥有持续的好奇心
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
姚期智谈到,中国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要完成一个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链的事情,要做几件事:一是要把本科生教育做好,二是要让大学中有非常好的年轻学者,叁是把研究生教育办好,这样,就可以培养出世界上顶尖的博士,而只要完成了前两步,第叁步就自然完成了。
在姚期智看来,经过20年的努力,本科生教育在最高水平的学校中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国际最好的大学还要好,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相当强大的教师队伍,能够和世界上一流的地方相比,但做得还不够。
础滨已成为浪潮,如今有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学者加入教师的队伍,这些人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
“1位教授每年培养2名博士生,如果一个学校里有10名优秀的年轻教授,那就能培育出20名世界一流的博士,如果有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环境会越来越好,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回归。”姚期智对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充满信心。
人才培养,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尤为重要。
戴维·格罗斯和丘成桐均表示,基础科学需要持续的动力和兴趣,而太多的考试,以及为考试而过多准备,必将毁掉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
编辑:李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