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法学院“廌贰清云”实践支队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就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情况开展调研。以傣族剪纸和德昂酸茶为代表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正焕发勃勃生机,支队成员就调研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傣族剪纸是一种传统艺术,产于云南傣族地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根脉,民族传承。傣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邵梅罕的工作室,扎根在古老又淳朴的弄么村。邵梅罕继承发扬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同时融入了中原地区剪纸艺术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目前傣族剪纸最权威的工艺大师之一。
在傣族剪纸传习点,支队成员向樊涌老师(现任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主任)与邵梅罕老师请教了有关傣族剪纸的相关问题。村寨之中,只要有傣族就有剪纸。对于寨子里的老人们来说,剪纸并非一种特殊的“需要传承”的文化,而是真正的精神的寄托。信仰存在,剪纸就会存在。
“民间的约定俗成,能管住多少人?这一张纸能有多大的感召力?”德宏出版社的胡老师在与支队成员交流时提到。剪纸的内容本身也是一种寨规寨法,民间习俗的自限性曾是维护寨子稳定的一种传统朴实的智慧,纯洁的剪纸纹样反映着傣族温柔朴实的民族性格。
传承要有传播,传播需要创新。作为德宏文艺工作者的代表,魏庭芳老师带领支队成员步入剪纸文化创新传播的世界。从让人耳目一新的傣族剪纸文创产物,到傣族剪纸课程走进
校园美术课程,剪纸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机勃勃。
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廌贰清云”实践支队有幸参与德宏文艺工作者于德宏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座谈会。“作为文艺工作者,其实我们最不希望文化只能留在博物馆里。”老师们如是谈道。场景化消费、文创滨笔设计、新媒体宣传、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傣族剪纸文化的国际化……如何在保留傣族剪纸特色的同时让更多人热爱剪纸文化,前辈们和支队成员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德昂族酸茶是云南省境内的德昂族、布朗族传承至今的独特茶类。德昂酸茶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宏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德昂族酸茶独特的发酵制作工艺,使其具有浓郁的 “酸香”风味。
支队成员来到了叁台山乡出冬瓜村,德昂酸茶非遗项目传承人生活的地方。德昂酸茶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赵腊退是土生土长的德昂族人,从舅舅杨腊叁(德昂酸茶省级传承人)处习得了酸茶的制作技艺,从此将传承与发扬酸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回忆起德昂酸茶受评的过程,赵腊退认为是四个因素使其从其他茶类中脱颖而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的口感、明显的功效以及其复杂的制作工艺。
对德昂族人来说,“万事离不开茶”。他们有着千年的种茶文化,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由茶叶演化而来的,他们则是茶的子孙与最古老的茶农。在德昂族的日常生活中,提亲需要茶、建房需要茶、道歉也需要茶,茶叶的意义早已超脱出饮品其本身,成为了德昂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德昂酸茶代表着德昂族的民族文化,德昂族的民族文化也寄托在一片片茶叶之中。
支队成员在出冬瓜村见到的是最正宗的、最原生态的酸茶制作工艺,在德凤茶业公司见到的则是经过现代化转型的德宏酸茶。
德凤茶业公司董事长、德宏酸茶州级非遗传承人卢爱凤谈到,相对于传统的土坑填埋、竹筒发酵式的酸茶制作工艺,现代化工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实现了酸茶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制作。德凤茶业将传统土坑填埋竹筒改为土罐发酵的模式,在保留酸茶接地气的同时使得其发酵时间和环境更为可控,最后实现酸茶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出品。卢爱凤说,他们并没有改进传统酸茶的制作工艺,而只是采用了更为适合公司发展的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支队成员赵文博同学感慨道:“非遗文化不应当只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它更应当是我们下一代人、下下代人乃至于继续繁衍的整个民族的文化。它不应该只出现在博物馆中,成为历史时代的一个象征符号,而应该成为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生命现象。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两头抓,我们期待傣族剪纸、德昂酸茶以及所有非遗项目在当代的新生。”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