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的具体要求。这部法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有哪些亮点和突破?该法的施行对构建无障碍环境社会起到哪些作用?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进行了专访。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回望过去40年,无障碍环境建设蹄疾步稳,每十年迈上一个大台阶。”邵磊说,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权益保障,该法的出台,是我国40年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积累强化提升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的新进程,对构建全社会“无碍”新格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邵磊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始起步,无障碍设计理念逐渐形成,无障碍设施法制体系逐步完善。1982年,我国将国家和社会帮助残疾公民劳动、生活和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开始逐步进行无障碍环境法律制度建设,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及地方配套规定陆续颁布,共同构成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主要法治依据。
从“条例”上升为“法”,这是一步大跨越。2022年7月,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向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立法政策建言报告,其中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存在强制力有限、缺少操作细节等问题,建议完善建立城市数据库,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工作,完善建设无障碍公益诉讼体系等。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建议被细化写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紧急呼叫系统应当逐步具备语音、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药品生产经营者应提供大字、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的说明书……该法围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场景下的无障碍服务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
邵磊感叹,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相比,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化信息交流和技术发展中的无障碍要求,同时在政府部门间协同、制定统一标准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这部法律是推动无障碍环境从‘有没有’,向‘优不优’的迈进。”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总则第一条阐明立法理念:为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邵磊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有需求,社会成员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形下都会有同样的需求,如孕妇、身体受伤的人等等。邵磊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立足于全社会共同需求的前提。
在邵磊看来,当前公众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很多人认为无障碍是别人的事,是少数人的事,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作为国家新型特色智库与交叉学科无障碍技术创新平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围绕一切行动和感知等方面不便群体开展问题研究,为促进其平等参与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推动无障碍的包容性社会发展。
邵磊清晰地记得,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他难掩激动之情。作为冬奥会无障专家组成员,他全程参与了冬奥会、冬残奥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无障碍咨询,小到一个卫生间的扶手、一个转弯处的角度,邵磊都精准地计算过,“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中国的温度、便利和友爱”。2022年6月3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中国方案》发布,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邵磊介绍,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发挥跨学科优势,聚力我国残疾事业的发展,比如,他们首创的无动力储能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截瘫患者实现站立和行走,重建生活;通过包容性的人机交互设计,为盲人多场景下使用手机、录入文字提供便利;自主开发了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设备,解决盲人实时、动态地以触摸方式使用互联网阅读丰富的图形图像信息,帮助盲人学习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图形化知识等。
在邵磊看来,近年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促进了无障碍产物、服务以及技术支持的进步,这些能够让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等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支持,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尊严。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距离真正满足这类需求,还有不少路要走。“未来,我们要以科技创新驱动构建一个全社会无障碍的新格局。”邵磊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