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者、来自高校电子工程系的系主任,我越来越发现,仅仅在学校里面已经很难独立去完成一些科学研究了。”3月31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汪玉以“无问芯穹发起人”身份,在无问芯穹组织的础滨算力优化论坛上做开场演讲。演讲中他提出,在他所处的研究领域,产研协作几乎是必选项。
汪玉以目前比较火爆的大模型相关研究为例谈到,高校院所在大模型相关的生产资料层面完全没有优势,必须跟产业结合。“我相信许多计算机系的研究者无法脱离试验来推进他们的应用基础研究。”
做芯片设计的没有制造平台、做大模型的没有算力支持……“做研究的如果没有大的支撑平台来推进研究方向的发展,方向上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样怎么做研究?”汪玉援引美国工程院的一项报告谈到,如果高校不能产生新想法、新技术、新设备,不能经由各种公司、实体将价值体现在“货架”,那么就无法完全体现大学的价值。
“评价一个学者能不能当教授,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他的成果能不能既上书架、又能上货架。”汪玉说,作为电子工程系的主任,这是他的治理理念之一。“所以我们鼓励大家面向产业里的真问题,解决其中的关键基础性瓶颈,推动产业的发展。”
不过,汪玉提到,现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特别好的的生态”——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还做不到能够把高校院所的成果用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同时其中的知识产权分配也没有完全磨合好。
“所以,需要有一波人真正地来走通这条路。”汪玉说,这也是他们鼓励清华学子要多去创业的一个原因——学生毕业后创办一些创新公司,并基于自己在大学所受的训练,将大公司、政府和高校通过小公司连接起来。
他说,这也是他发起创办“无问芯穹”的初心:将过去他和团队在人工智能软硬件优化方面的积累,在大模型时代进一步做好“产业化加强”,推动中国把所有算力都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是我内心深处特别想干的事情。”汪玉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