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农村九年,让他的学术更有温度

来源:农民日报 5-8 陈艺娇

社会学家,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强(1950年5月17日—2023年12月12日),曾任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曾兼任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着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二十余部着作。

“中国就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农民是主体,不了解农村和农民怎么研究这个社会”

“从当地老乡的身上,老师学到的不只是烧砖、盖房之类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朴实坚韧的品质,以及如何在困境中面对生活的挑战。农村生活对他后来的社会学研究影响很大,促发了他对现实问题和农民群体的关注。”在采访中,叶鹏飞这样回忆他的老师——着名社会学家、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社会学系教授李强。

于国内社会学界,李教授的价值很难用几句话衡量。自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并留校任教,他深耕贫困研究、社会分层、城镇化发展等领域,特别是在农民工等群体的观察研究上独树一帜,提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意义的观点成果。研究脉络紧扣中国社会变迁所面临的一个个转型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1999年,李强教授进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任教,主导了清华社会学系复建,先后担任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018年入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直到2021年6月,李老师在清华讲完最后一门课,那年他71岁。

2023年12月的一天,李强教授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惊闻噩耗的同侪亲友、同事学生们扼腕痛惜。为了回顾与纪念这位社会学泰斗躬耕学术的一生,记者采访了李强教授生前的学生,追忆李老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是重回那段澄澈温暖的读书时光。而在他们的回忆里,我们也许能够勾勒出这位学者更有温度的一面。

上山下乡与底层关怀

2005年,应一本杂志的邀约,学生叶鹏飞曾为老师写过一篇学术传记《理论创新与社会关怀——李强教授的社会学人生》。为了更好地梳理历史细节,他专门与老师聊了聊“以前的事”。

李强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新中国早期采矿和有色金属方面的专家。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做实验,他也觉得“很好玩”。虽然没有学成理工科,但是理工科要求的假设验证模式、拿证据说话的逻辑对他日后在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研究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8年,18岁的李强从北京四中毕业,正逢上山下乡的年代,他与同学们一道远赴黑龙江宝清县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劳动,在这以后的9年时间里,他学会了种地、烧砖、伐木、盖房,抡镐头和扛麻袋也不在话下。他亲眼看到农民在荒山野岭中生火、磨豆腐、采蘑菇,高超的生存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当地的老乡一起生活和劳作,他也逐渐了解了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在农村的9年,是李强作为“城市学生”成为农民的9年,也是他开始真正与农民群体建立联结的时期。他曾说:“中国就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农民是主体,不了解农村和农民怎么研究这个社会,怎么能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呢?”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中断学习的时间太长,数理化专业课差得太多,又因为年龄比较大,选择专业范围有限,综合考量之下,李强报考了人大国际政治系,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从事国际政治学习研究长达7年。而当1985年选择留校院系时,他遇到了刚刚从英国进修回国,在人大创建了社会学研究所的郑杭生教授,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社会学所的愿望,“去研究一些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

“我想,老师经历了上山下乡,他对于贫困问题以及城乡分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方面体会得更加明显。”对于老师的这一学术转折,叶鹏飞有自己的理解,“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逐渐发现,相对于宏观而遥远的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更加重要。”

务实、求真

叶鹏飞于1995年本科进入人大社会学系,2003年又考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跟随李强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教授比较早期的学生之一。在老师身边学习近10年之久,他曾在心里默默盘点着老师的课题脉络:贫困与城乡差异、农民工与城市流动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社区治理与养老……关注的每一个领域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转型中现实问题的映射与底层群体的关照。

在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中,李强教授曾提出“精英循环”的研究视角。“他认为城市农民工是农村中典型的精英群体,与未流出的农民相比,他们具有年龄、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基于这个理论,2001年,他发表了《给“底层精英”以上升渠道》的论文,提倡开辟流动渠道,使农民工中的高素质者拥有上升到上层群体的机会和条件,取消对于城市农民工的种种限制,赋予他们以自由竞争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利益,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叶鹏飞说。

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2010年前后,李强教授提出建议恢复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八级职业技术分层制度”,目的是通过调整农民工的技能、技术认定,赋予高级别技术工人与之相应的工资待遇,最终让农民工向中产阶层跃升。直到2022年4月,人社部印发了《对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在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

“你看,其实我们社会正在经历转型,也正在积极调整,很多变化开始慢慢发生了。”叶鹏飞说,“这其中的推动力是有老师一份的。”

“如果一个人真诚的学问背后可以读到他的人格、他的关怀,那么我在李老师的着作中,读到的是中国老百姓和他们并不容易的日常生活,读到的是当下社会大多数人的真实境况与实际需求。”2021级博士研究生吴振华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他的学术,最关心的是中国这个有着超大规模人口与地域的古老国家,在超短时间内实现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真正完成其现代化转型。”

“老师分析社会问题的眼光非常敏锐,能够在融汇东西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问题的独特见解。”学生时代,叶鹏飞对于老师的印象可以用“睿智”“谦和”“包容”叁个关键词概括。“从没见他生过气,总是笑容比较多”,吴振华则说他“永远面带微笑,永远声音洪亮,永远在鼓励我们”。谁在课题上遇到困境,或是方法错误,老师也总是耐心教导纠正,还会不断鼓励他“不着急,慢慢干”。但是在学术态度上,老师追求真实、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从未被撼动的。

在一次课题研讨会上,某位同学提出自己“遇到了一个问题”:调研所得数据并不能支撑结论,困惑之下,他提出要不要调整数据或者调研方法,“李老师当时就纠正了他,说我们是要从实际的数据出发,去验证和修改我们的观点,而不是反过来让数据适应我们的观点。”叶鹏飞说,老师这种为人为学为事的态度,对他后来影响很大。“包括老师在学术研究上的坚持不懈和全身心投入,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老师的很多研究课题持续的时间都很长,像2014年在北京五环外的清河街道做的新清河实验,他一直坚持了近十年。”叶鹏飞说,每次老师讲城市社会学课程,都会带领学生到清河街道,亲自做社区居民的入户调查,持续关注社区治理的问题,在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社区空间改造、居民养老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了不小的成果。“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情或一个研究,你能够持续关注它五年甚至十年,它肯定会出成果的。所以李老师就是在扎实、认真、持续地去做事、做研究,所以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持续的创新成果。”

内方外圆

本科毕业后,叶鹏飞曾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了4年。有一次,一位宣传部的领导赞许地称他,为人“心胸开阔”“内方外圆”。直到多年以后走上其他工作岗位,慢慢回味着这句评价,他感到这正是老师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身上产生的印记。“这是我们从老师身上学会的东西,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心胸开阔”“内方外圆”也是叶鹏飞心目中老师一生形象的写照。“棱角”在内,是指他在学术追求、为学态度上能够坚守正道;而“谦和”在外,则让他在学术生涯之外多了一份柔和色彩与人格魅力。“作为院系的领导和带头人,无论在哪里,李老师都能把大家团结起来,整个团队的凝聚力还是非常好,这其实是不容易的。”叶鹏飞说,“像以前举办活动的时候,学界也不乏很多特立独行、极具个性的学者,在老师的协调组织下,还是能够聚在一起做事做学问。”

“曾经有个学界的朋友开玩笑说,咱们都是‘有死角的’,只有李老师堪称‘没有死角的人’,就是说这个人几乎找不到缺点,跟他在一块做事你会觉得很放心。”叶鹏飞说。

说起李老师的这种个性,吴振华提到了一件事。2021年校庆日的时候,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邀请了几位文科大教授进行讲座,李强教授的讲座最后是在介绍“新清河实验”,当时还留了个尾巴没讲,但他看讲座的时间已到,便停下来结束了。“这就是李老师的性格。”他说,“他从不会因为自己在学术上得到他人认可,就将这份影响力扩散到学术之外的领域。”他认为,老师能将社会学研究的事业坚持一生,这份难得的“平常心”也许是最大的前提。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生活中的李强教授更是一个极其朴素的人。“也不讲吃、也不讲穿”,曾经有个同院系的老师和学生们聊起他,说是“兔子吃啥他吃啥”,而且吃饭极快,经常5分钟吃两口就走;穿衣也很随意,有次去广州的城中村入户调研,“站在一群农民工中间,李老师就能融入其中,一点也不违和。”叶鹏飞回忆,“我们都觉得这与他早年在农村的经历有关。”

虽然自己不讲究,但对于学生的事,李强教授没有不用心的。比如会在调研开始之前,提前和当地的管理部门沟通好,为学生们开展入户访谈做好铺垫;学生在就业期间遇到困难了来找他,他也是有求必应,积极帮忙推荐。“凡是关乎他人的事,他落实得很快,从不耽误人……即使是自己学生帮着做些事,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会几番道谢。”吴振华说。

旧岁的雪化掉了,元月到来,转眼又是崭新的一年。也许,对于他的学生们来说,这个“起点”因为他的离去又有了新的意义,好像每一次回望那个岁末的雪天,都会有一双深邃又温和的眼睛,目送他们的新征程,嘱咐他们“永远真诚,永远见贤思齐,永远心系他人福祉”。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5月09日 08:03:1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