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六月,迎来了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季。接踵而至的毕业展,不仅为观者奉献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也为网络观展者制造了话题。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美术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作品展汇集了染服系、陶瓷系、视传系、环艺系、工业系、工艺美术系、信息系、绘画系、雕塑系近210名本科毕业生的千余件作品,笔者最感兴趣的是雕塑作品。
今年的雕塑专业毕业展分为叁个板块,分别是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与实验,共有25件(组)作品参加展览。叁个板块的毕业作品风格鲜明,但在形式语言上又彼此并不完全泾渭分明,显示出当代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具象雕塑
一直以来,具象雕塑以可辨识的视觉形式和易于获取的观感经验,成为受众面最广大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雕塑语境中,具象雕塑的造型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审美的外延也呈泛化之势。
作品《当余烬重燃时》由张泽政创作,表达出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担忧。作品以一个束腰长方形祭坛作为基座,其上重迭、挤压堆放着狮子、鹿、马、兔子等多个动物。这些动物无一完整,有的仅有头部,有的显现出强壮的后大腿,还有的动物大面积肌肉缺失,露出身体内部的脊柱和肋骨,形成触目惊心的观感。这些逼真的结构,是借由艺术家熟练的雕塑技巧而获得的。其间酣畅淋漓的塑痕,一方面记录了塑造时的快感,另一方面又承载了作者对于主题表达的沉思。
张倍凡的《清宏偃祟·门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作品以民宿老物件、古建筑木质构件为材料,“拼凑”出一对既威严又高度戏剧化的门神。这种多材料“拼合”的作品形式并不鲜见,从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艺术,到波普艺术、贫穷艺术,直至当代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长期流行的艺术创作方法论。不过,张倍凡的作品并不是对前人成果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于既有的木质雕刻构件,以丰富的想象力来构建出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人物雕塑。从中可以看到,门神的面部是被精心雕刻出来的,而那些我们熟悉的木雕浮雕纹饰和富丽的金漆,则奇妙地转化为门神身体的构件。可以说,这件作品是扎根传统与放眼国际视野的融合之作。
在具象雕塑组中,高梓桐《沉默的誓约》可谓大制作。这件作品占据了展厅一角约10平方米的空间,分叁组呈现。其一是叁只生物形成的组合,包括一人面兽身、多手(足)、身上布满绿苔者,另两位是多目、身上长有浓密的毛发;其二是兔首人身、浑身白毛者,与倒地的塑料材质的马组合在一起;其叁是叁位骑在犹如旋转木马上的“芭比娃娃”——叁只娃娃中只有一位是正常的人体结构,其他两只或双头,或多臂,身上皆着奢华的裙装和饰物,于华美中透露着令人不安的诡异气息。这件作品的作者隐晦地表达了他的一些想法:要相信时间最终会与你和解,你的一切偏执、邪念、不甘,你的嬉笑怒骂怨,你的爱恨嗔狂痴,那些所有未能说出口的誓言终会被它温柔地埋在心底,最后爬满葱郁的苔藓。
具象雕塑组中另外的两件作品,分别名为《煊不尽》和《逾矩》:前者作方柱状结构,形如纪念碑,柱体中间部分有龙虎纠缠在一起,塑造手法细腻,其动势如火焰升腾,颇有壮烈感;后者以简陋的小学木课桌为基本材料,将其拆解和重新组合,以此来回忆童年的学习时光。《逾矩》这件作品中隐含着冲破规则的企图,其以抽象的结构形式出现在具象组中,可能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次试图逾矩的尝试吧。
意象雕塑
雕塑系对于意象雕塑的界定,是建立在对传统雕塑独特造型语言和强烈民族风格理解的基础上的,以期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文化特征的当代雕塑作品。因此,意象雕塑的美学诉求,实质上是一个汲取古代文化资源和进行当代视觉转化并行的艺术实践活动。
意象雕塑组中,孙嘉佑的系列作品《销铄》颇具代表性。《销铄》系列作品均是以金属焊接的手法创作出来。作者利用了金属材料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熔所形成的各种“塑痕”,营造形如枯石瘦枝组合成的山水图景。这种“千疮百孔”的视觉观感,可以说是迎合了我们对于金属融变时形成“废墟”图景的完整想象。巫鸿先生指出,古代中国对废墟的理解与欧洲视觉传统里针对废墟的两种观点(转瞬即逝和对时间之流的执着)不同,是建立在“消逝”这个观念之上的。不过,此处所看到的“消逝”,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达:是材料被不断加工后的物性记忆,也是艺术家对形式语言探索的终端再现。
门琬凝参展的是《同音共律》系列作品有叁件,每件作品都是一男一女组合而成。与一般所见具象人物造型不同的是,作品中的男女均以瘦削并富于变化的体块构筑而成;体块的外缘结构被有意凝练成较为硬朗的边棱;在丰富的肢体动作影响下,这些边棱的空间关系变得极其复杂起来。而作者塑造人物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不断探索关乎雕塑的结构、空间、情绪表达等诸多问题。创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自我满足与情感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这组作品通过对人物形体以及空间的夸张处理,表现人类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情感中彼此的关系问题,寻找其中的稳定与平衡。
意象雕塑组中另叁件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艺术创作中对于形式、材料、结构方面的问题。曲安琦的作品《鳌鱼》,是以建筑瓦脊上的鳌鱼为主体形象创作的——其中鳌鱼的头部、胸鳍是木雕的传统造型,身子及尾巴则是一些金属构件垒迭而成,有一种后工业文明时期朋克风格的意味。张丹妮的系列作品《沉》《消》《痕》,是以放大的人体骨骼为基本形展开的,艺术家在骨骼上依附一层羊毛毡,骨骼断裂的截面上则被施以金属的质感——这种变异的材质视效,隐喻了作者对于在科技时代下人类自身被不断异化的担忧。闫宏颖的《犬》系列作品,表现了犬速度之快与动作之灵动——其中腹部中空的结构,既有西方现代艺术时期雕塑负空间的因素,也兼具中国传统文人赏石中瘦、漏、透的美学思想。
抽象与实验雕塑
抽象雕塑是相对于具象雕塑而言的,其意在于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实验雕塑则是立足于当下,以开放的姿态,来探索雕塑创作中的各种新可能,并不断在新媒体、新材料、新技术上寻找创新点。
邓杰文的作品《回音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实验性,受到观者尤其是小朋友们的青睐。这件作品的主体是由数以百计的老式电话筒组成:电话筒以方阵排列的形式悬挂在钢架上,每个电话筒的听筒里都有人声,人声的内容各不相同。该作品可能在探讨人和人之间信息传递的错位和不确定性。需要讨论的是,这种不需要“塑造技术”支持的作品,算是雕塑作品么?从西方美术发展史角度来说,先有杜尚的现成品概念横空出世,冲击了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家的属性问题;后有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其意在于通过改造人的思想,以此构建更理想社会形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这些具有影响力公众人物的艺术实践,使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水乳交融起来,也启发了当代艺术创作中潜在的更多可能,这实质上也是当前实验艺术所要探讨的领域之一。
周曦晗的《扮演》,表现的是一位略带得意笑容的小孩。小孩的身高有185厘米,可以说是超大号的小孩了,她站在观者面前,甚至有一种被俯视的感觉,产生一种身份互换的错觉。而且,小孩身上穿着大号的羽绒服,滑稽又可爱,这种啼笑皆非的场景,蕴含着大人与小孩之间的温情。
陶思维的作品《情绪的温度》,以一位身体壮实、头部低垂的人物为主体。人物皮肤由鲜艳的纤维组成,面部粘连并下垂着大量鲜亮颜色的丝线,像是宣泄某种不安的情绪;背部蔓延出一大块云状造型的纤维体,颜色以蓝紫色为主,略有压抑之感。在人物足下,作者使用不同颜色纤维精心编织成花朵和丝线造型,整体形成柔软、绚丽又略带一丝忧郁气质的视觉观感。作者强调了这件作品带有治愈的理念。
同样用丝线创作的作品,还有吴俊杰《昨日的集合》。这件作品用纤细的绳子缠结成多个人形,悬挂在博物馆高大的空间中。这些虚灵般的人物造型围合在一起,形成粗看混沌、细看又泾渭分明的结构。高源的《刺非》,则旨在展现金属焊接时丰富的肌理感,探讨材料物性与艺术表达的内在关系。
叁种雕塑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雕塑系导师指导学生时的双向选择而决定的。但从最终展览效果来看,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往往又具有多义性。这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完全干预的内在要求,反而能带给观者惊喜。
一如既往,今年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表达了对传统的浓浓敬意、对社会当下问题的深切关注、对未来生活的大胆定义。此中,雕塑系的毕业作品只占有较小的比例,然而其“纯艺术”的文化属性,能给观者带来超然物外、纯精神层面的淡然与安逸。笔者也相信,在这个夏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艺术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观展体验,除了欣赏艺术外,还能给大家带来消夏的凉爽和愉悦。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