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李亚栋:过度强调“原创性”是一种浮躁

来源:中国科学报 8-23 李晨阳

“我觉得我们现在过度强调‘原创性’是一种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现。”中国科学院院士、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教授李亚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每当听到学术界的朋友说自己某项工作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时,我就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

近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李亚栋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共享本届“物质科学奖”。

尽管获奖理由是“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但一贯直言快语的李亚栋坦言,自己的工作并非“从0到1”。

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几乎很难取得所谓“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哪怕诺贝尔奖成果也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度强调自己工作的“原创性”,是一种缺乏科学常识、盲目迎合外在评价标准的体现。

不把自信心丢掉就有救

《中国科学报》:你曾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拔尖,大学毕业后还有一段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轨道上的?

李亚栋:在我的大学成绩单上,化学专业基础科目的成绩的确并不突出,但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学好这些课程。

大学几年,我虽然很少交作业,但课本和参考书上的习题几乎都会做,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方法做题,喜欢花时间去阅读、思考,扩充知识面。所以我一直很自信,觉得我只要愿意学就能学好。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1986年,我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时,弟弟、妹妹还在中小学读书。但他们学习一般,很可能考不上大学。因此,我选择回到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顺便把弟弟、妹妹的学习带上路。

1988年,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大,老师和同学都很优秀。同学中有不少来自北京大学、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复旦大学等名校。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的几年里,我发现自己和他们相比并不差,花点力气、努把力,应该也能成为一个二叁流的学者。就这样,我慢慢走上了科研道路。

毕业留校那几年,我和妻子在校外租房子住,还有了孩子,经济压力较大,做学问也不安心。到1993年,学校政策发生了变化。据说当时有规定,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以后不能提教授。那时我原本在学校做助教,负责帮主讲老师批改学生作业、答疑,带学生做实验,因为这项规定,我不得已又回头读在职博士。

虽然曲折,但我就这样慢慢地对化学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吃饭。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早期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但只要不把自信心丢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个人就有救。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你经常强调“异常勤奋”的重要性,这和你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状态是否不太一致?

李亚栋: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5点左右起床,这可能是受我母亲早起习惯的影响。后来互联网发达起来,我就用早起赢得的这段宝贵时间大量阅读文献,关注最新上线的论文。当看到重要的内容,我就发给组里的学生和博士后。

以前,我常和学生说:“如果你们看到一篇本领域我没读过的重要文献,只要你发给我,我就给你100块钱。”

这就体现出异常勤奋的意义:你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对该领域所有东西了如指掌,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寻找机遇、应对挑战。

我们都知道,聪明的人往往更容易走捷径。就像中学生解数学题一样,聪明的学生只要叁两下就能把难题解开。但人生中遇到的难题,仅靠投机取巧、走捷径是没法解开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宏伟的目标,一定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始终坚信,成功之路从不孤单,难走之路从不拥挤;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

找到自己想要突破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你曾经提到自己的人生规划:40岁以前,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挑战前沿领域;40岁以后,挑战“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问题”,开拓“自己的领域”。为什么要选择40岁这个节点?40岁后才“做自己”会不会有点晚?

李亚栋:中国有一句古话“叁十而立,四十不惑”。一个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是,本科毕业20岁出头,博士毕业再加两年博士后就接近30岁。

在这个阶段,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遇到各种科研不顺,发论文出现挫折,或者是没拿到“人才帽子”。但“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发论文,“不唯帽子”也不是要丢掉所有荣誉和头衔。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挑战,你如果连把论文写在纸上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呢?

大家应该趁年轻,更开放地去学习、去接受新鲜事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和努力,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去亮剑,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学到很多、积累很多,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突破的方向。

这个突破的方向该怎么去找?首先要问自己:“这个领域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我们入门的时候往往不容易找得准方向。可能你认为是机遇,不一定真是机遇;你认为是挑战,不一定真是关键问题。但如果你在这个领域里做了十年八年,还没有找到方向,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这样算下来,大约在40岁左右,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拥有自己的领地,做出贴上自己标签的代表性工作。

绝对不能投机取巧

《中国科学报》:对于有志于科研的青年群体,你有哪些想要和他们分享的观察和思考?

李亚栋:我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一个“333”法则:叁分之一的时间看文献、读书、总结、学习别人;叁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思考,提出计划、设计方案;叁分之一的时间做实验,把方案实施出来。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考,最高级的勤奋也是思考。在任何创造性工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独立思考。

另外,对于原始创新,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从0到1”,但世界上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创新。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长期坚持中找到机遇、赢得挑战,发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点研究、薛其坤等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都是源于一个疑问、一个对反常现象的未知。至今我还不知道,谁有意做“原始创新”,并且做出了“原始创新”的工作。

一味强调所谓原始创新,是另一种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现。

做科研,应该是很多人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找到不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个领域向前推,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绝对不能投机取巧。

我们应当鼓励那些踏踏实实在某个领域长期坚持独立思考、做“量”的积累的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学规律,就一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足以证明,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足够的耐心、信心、恒心,中国科学家一定会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造福人类。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8月26日 07:51:1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