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刘石(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国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帕纳约蒂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希腊克里特大学初等教育系教授)、谷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中国的儒家伦理,古典文明创造了灿若星河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至深至远的思想学术。在近期举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上,中外学者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数智时代,数字力量能够赋予古典学新的活力和生命,促进文明间的对话,古典智慧将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焕发新生机。
古典传承呼唤数字加持
刘石:传世古籍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古籍整理的历史和古籍一样悠久,2500年前孔子就整理过“六经”。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以数字人文驱动古籍整理、研究,以及驱动人文学科的创新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深度学习、文本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古籍在继续数字化的同时应该向知识化转变。
李国英:从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的商代甲骨文算起,汉字有约3500年的历史了,留下了甲骨文、金文、石刻、简帛、玺印、纸本等多种载体、不同字体,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字资料,也产生了最丰富的汉文典籍。汉字和汉文典籍,承载了博大的中华文化,是建构和发展中国古典学、丰富世界古典学的基础。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大规模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具有现代品格的古典学知识体系,推进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互鉴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计算机编码汉字数量庞大,缺乏面向包括古籍数字化在内的实践应用的系统整理,数字化古籍数据库分散且水平不一。推进编码汉字整理,建设高水平、数字化的汉字知识库和大规模的古籍资源库,是目前亟须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现代技术与古典学互动
刘石: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数据与文本挖掘、社会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习与主题模型等数字工具革新和技术应用,“数据驱动、实证优先”的大数据思维,必然会促成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偏向,给人文学者带来认知方式、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展变化。
谷卿: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带领我们畅想未来、走向未来,也能够还原过去、重现过去。回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会发现,在文明起源之际,数字思维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最原初的意义上,数字和人文并不分家,数字本来就是人文,人文的诸种景象就是当时历史环境下数字技术的综合体现。
数智时代需要古典智慧指引
帕纳约蒂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旨在取代人类,恰恰相反,其目标是支持人类,让人类能够继续进行创新。构建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需要引入整体教学框架,它是教育体制转型的关键因素,可以推动知识的协同、学习和发现,同时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类创造力。
谷卿:数智背后技术的无限突破、理念的高阶转换、思想的深度变革,反映出人类文明内在演化的基本规律。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会相应地发生变革,在这一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古典学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