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这群清华学生想办中国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24 陈彬

不久前,作为“探臻科技评论社”(以下简称探臻)社长,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系博士生刘宇站到了该校蒙民伟音乐厅的舞台中央。

这里是“青年创新未来·2024探臻青年科技论坛”现场。充满科技感的舞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国41所高校的800余名师生代表,其中不乏两院院士等科技“大咖”。他们刚刚观看了刘宇等来自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共同发布的2024“青年最关注的改变未来十大变革科技”榜单,其中包括超材料与超表面技术、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跨物种器官移植、量子芯片……

很多人不会想到,如此高端的科技论坛,其发起者只是一群普通的清华学生。他们都是探臻的成员。而这个成立仅几年的学生社团,不仅组织全国性科技论坛、发布科技榜单,还在持续出版一份名为《探臻科技评论》的科技类杂志。

此外,他们还建立起拥有20余位两院院士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此次论坛上,他们编写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第2辑)正式发布。去年,《下一代创新技术》(第1辑)发布后,成为全国首套高校研究生自主编辑并出版的系列科技读物。

办一本科技刊物怎么样

“所谓‘探臻’,取‘探微入理,臻于至善’之意,明‘探万物之微,达至臻之境’之志。”刘宇说。

这个名字是在探臻成立之初就确定的。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研究生会有一个传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微沙龙’,地点多在学校的咖啡馆里。”据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研究生会主席、该校车辆学院博士生魏一凡回忆,这项活动“相当于给同学们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活动持续多年,学生们也很喜欢,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交流完就完,什么成果都没有。”魏一凡说,而当他们发觉参与交流的同学来自清华各专业后,一个大胆的想法便出现在了脑海中——我们办一本科技刊物怎么样?

这本刊物便是后来的《探臻科技评论》。

2020年5月21日,一篇名为《科技新“姿势”,由你定义》的招聘文章出现在清华校内媒体上,第一期《探臻科技评论》编辑部的组队以及约稿和编辑工作由此展开。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材料学院直博生程泽堃曾担任探臻社长和《探臻科技评论》总编辑。在他看来,所谓“科技评论”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

“科技评论一方面要指向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因此前瞻性、创新性、深刻性是一本合格的科技评论杂志必备的品质;另一方面,它还要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译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在报道科技的同时,开展批判性分析、提出独到见解、激发更广泛人群的对话。”

完成这样一份刊物的编辑工作,对于一群学生来说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即便是清华的博士生。

“最初,我们主要依托‘微沙龙’平台,辅之以向校内老师约稿。”程泽堃说,这一模式相对固定后,他们便开始探索按不同学科组建编辑团队。

“组建编辑团队的同时,我们建立了相关学科的社群,比如人工智能社群、未来健康社群等。”程泽堃说,加入社群的同学可以通过社群平台随时交流学术问题,其中善于表达专业意见,又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学生,则会被吸纳进探臻的编辑团队。

至2022年,探臻的编辑团队已经逐渐成熟,相关学科的社群也已经成立了12个。

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出现了。

那时,探臻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每学期刊印5期专题特刊,发布200余篇原创科技观点类文章。“既然我们有这么多文章资源,也有很多在不同领域有一定认知的同学,为什么不能发布一份学生心目中能变革未来的十大科技榜单呢?”程泽堃说。

2022年底,清华“青年最关注的改变未来十大变革科技”榜单正式发布。依托于此,力求连接产学研叁界的首届“青年创新动力·2022探臻青年科技论坛”在清华园开幕。

一年后,由探臻成员自主撰写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第1辑),在“青年变革力量·2023探臻青年科技论坛”上正式发布。

从办杂志到发榜单,从组建社群到主办论坛,短短几年间,探臻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惊人。作为一个纯学生社团,它是如何做到的?

蹚出一条自己的路

在成立探臻之初,对于自己的未来,这群清华学生便已有了一个完整的规划。

“探臻成立后的第一年,我们处于一个摸索、讨论的阶段。这场持续一年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份《‘探臻2035’科技社群建设计划》。”刘宇说,该计划以助力社员自发地、主动地关注并讨论科技热点,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为主要目标,依托探臻现有运营体系及平台资源,为社员提供自主获取前沿资讯的平台。

事实上,此后探臻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以这份计划为“蓝图”。“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努力,办出一份我们自己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刘宇说。

刘宇口中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于1899年,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负责出版。如今,它已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商业类媒体之一,在新兴科技内容领域有巨大影响力。

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作为奋斗目标的并不止刘宇一人,它几乎是所有探臻成员的一个梦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照抄“麻省模式”。正如曾担任探臻社长的清华环境学院博士生王智慧所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探臻而言是一个有益参照,但蹚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是探臻的最终目标”。

不过,这条路又该怎么“蹚”呢?

“以干带学”便是探臻成立初期摸索出来的独特模式——每次活动的每个环节,他们都会安排至少一位有兴趣参与科创管理的学生参与其中。若干轮迭代后,一支多经验、高素质、强执行的工作队伍已然初具雏形。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掌握信息挖掘、资源联络、技术研究、事务处理、期刊编辑、视觉设计、活动组织等技能的全流程人才,这就为探臻此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一凡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理工科色彩满满的评论社,探臻的前任副社长鲜逸峰却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而像他一样来自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在探臻并不是少数。他们全面参与科技资讯追踪、刊物出版、社群运营、媒体宣传、网站及小程序开发设计等工作。

“这说明在实干之下,文科生搞科技也能搞得风生水起。”鲜逸峰说,当文科生的细腻、理科生的严谨、工科生的务实、医学生的耐心和艺术生的创意相遇,就形成了探臻的“跨界合伙”模式。

对此,负责对探臻进行工作指导的该校研究生团委书记胡明远表示,相比于已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探臻科技评论》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过,今年我们已经迈出了从清华走向全国的第一步。期盼在‘探臻青年’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早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编辑部的工作“非常艰难”

胡明远所说的“从清华走向全国的第一步”,是指不久前发布的2024“青年最关注的改变未来十大变革科技”榜单,首次面向清华以外的高校青年进行评选征集。

这一改变是在榜单的筹备阶段由探臻成员主动提出的,希望以此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前沿科技变化的热点话题。这项工作包括从各高校学生的联络、评选信息的发布到最终的汇总梳理等环节,有太多复杂、烦琐的工作任务。然而,在所有学生的努力下,最终有国内70所高校的2.6万余名青年学子参与其中。这些“意外之喜”的背后,无不浸透着这些学生们的默默付出。

该校化工系博士生、《探臻科技评论》总编辑刘钰曾用“非常艰难”形容编写《下一代创新技术》(第1辑)时的感受。

正如前文所说,该杂志是国内唯一一本由高校学生编辑出版、有正式刊号的科技读物,这意味着该刊物要经历严格的叁审叁校。从图片版权授权,到联系作者转让着作权,再到整本杂志的组稿、编辑和排版,每个步骤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其间,我们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根据专家意见修改稿件、联系作者绘制模型图、核查侵权问题与图片引用……”刘钰说,编辑部的工作经常需要大家对各类规范和标准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持续了近两个月,杂志的出版才渐渐走上正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有自己的编辑团队,探臻还组建了其他几个团队,比如采编团队、活动团队、外联团队等。但在社团每次纳新时,新成员最希望去的还是编辑部。这曾让长期负责编辑部工作的刘钰大为不解,毕竟清华学生以工科见长,而工科生往往“不善言辞”,更何况编辑部也是几个部门中工作压力相对更大的部门。

慢慢地,刘钰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

一群“有情怀”的人

探臻有一笔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都不具备的宝贵“财富”,那就是拥有20余位院士的“豪华版”学术顾问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其实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清华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而无论是出版杂志、评选榜单还是编写书籍,探臻成员都需要专业指导和把关审核。因此,不同领域的编辑团队都会主动邀请一位该领域的院士作为顾问。随着受邀成为顾问的院士越来越多,学术顾问委员会就这样成立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邀请顾问委员会的院士接受访谈、作报告时,有些院士会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他们一般不接受这样的邀请,但仅仅因为我们是探臻的学生,他们很愿意帮助我们。”

刘宇觉得,这句话正体现出探臻的与众不同。

“我们的成员中,很少有人是为了混资历、充实简历等目的而加入的,大部分人来到这里,仅仅是觉得做这件事特别有意义。”他说,“往大里说,这是为清华培养科技人才;往小里说,我们想让更多学生有一份比较有意思的科普读物。”

刘宇的这个论断是有证据的。

由于每期的《探臻科技评论》需要大量约稿,而科技类期刊稿件的需求又与普通科技论文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稿件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问题频发——稿件格式不规范、图片来源不明、图片模糊……

面对约稿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自发编写了一份极为详细的约稿指南,小到字体字号有何规定,大到某些句式如何修改,都做了明确说明。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某个专业的编辑部门并不足为奇,毕竟那里的人员要在部门长期工作。“但我们只是一群学生,很多同学只在探臻待一年甚至一个学期。在繁忙的学业以及编辑工作的间隙,他们还能这样做,就已经是一件很有情怀的事情了。”刘宇觉得,“有情怀”是探臻成员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这份情怀,让学生们纷纷选择压力更大的编辑部,不计代价地辛苦“加班”,为学弟、学妹们积累各种经验。

在国内高校,有着类似情怀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但类似于探臻这样的平台又有多少呢?

“不同于其他传统的兴趣社团,探臻的工作与前沿科技密切相关,同学们在参与探臻活动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研究视野。这很好地契合了研究生的科研需求。”胡明远说。作为探臻一员,看到一本本自己编撰的刊物送到同学们手中,看到自己邀请的科学大家在讲台上演讲,这种自豪感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是难以言喻的,也会更加激发学生从事科研事业的情怀与决心。

“这才是探臻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最宝贵的地方。”他说。

编辑:李华山

2024年12月25日 08:03:5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