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创+”打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空间,既要关注文创产业的内在规律,也要关注人类文化的普遍需求。
“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乘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你们必得知道,如其你们想要自免于最大的侮辱,遭受蔑视,遭受弃却的侮辱。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1924年,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学校(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的演讲中,他鼓励学生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百年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文化也在当代世界文化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胡钰自2015年起关注文创产业研究,10年来,基于广泛的国内外调研实践与深入的理论思考,不仅提出并丰富了文创理念的内涵,还以全新的文创理念为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近日,本刊记者对胡钰进行了专访。
创意无止境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以来,文创产物爆款频出,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这些爆款产物有什么共同之处?文创产物出圈的背后有哪些“秘诀”?
胡钰:其共同之处是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当代的创意设计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这些文创产物出圈的“秘诀”在于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即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人文感的产物。
《瞭望东方周刊》:让爆款文创走向“长红”,应做好哪些工作?
胡钰:文创产物从“爆款”到“长红”,需深耕文化底蕴,让产物的人文感越来越浓,同时在创意上下功夫。文化和创意紧密相连,仅表现设计师的个人喜好是不行的,要在文化共性与设计个性上实现有机统一。
爆款文创是易碎品,要特别珍惜其中蕴含的创意,而创意又是无止境的,需要有持续创意才能真正实现“长红”。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创意”一词,英国着名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说:“没有一个词能像创意这个词一样,自始至终都受到正面的评价。”在你看来,创意如何影响文化?
胡钰:创意是一个无比美妙的词。创意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发展。没有创意的文化是枯燥的,重复的文化、高仿的文化是缺少吸引力的。同样,没有文化的创意是单薄的,孤芳自赏的文化、自嗨型的文化同样是缺少吸引力的。
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极其旺盛,看看今年春节期间火爆的电影票房、庙会市场就能有直观体验,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文化产物供给也极大丰富,形象地说,文化供需就像是“超市型”的存在,即多样性的文化产物与自主性的个体选择并存。在这种文化市场供需体系中,关键性的驱动力正是创意,看看电影票房排行榜,绝不会是平均分配的,看看庙会中的文创产物销售,也只有少数产物保持高热度,究其原因,有创意的产物才能被市场与社会认可。
年轻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充分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在很多时候可以给父辈和祖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引领“文化超市”消费方向的也同样是年轻一代,标准化、重复性、说教感的文化产物缺乏魅力,而个性化、差异性、人文感的文创产物才能吸引关注。可以说,创意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估计其分量都不为过。文化创意是把大众的多样性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文化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来看,让“传统”成为“时尚”,需要很强的创意能力。传统形式的完整复制,对于当代文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传统艺术形式,不论是京剧、昆曲、秧歌等传统戏剧,还是二胡、琵琶、扬琴等民乐乐器,仅仅是传统形式的表演,只能吸引少数“专业爱好者”,但经过创意组合与编排设计的作品就能吸引大众并“走红”,而如果能够进入网络游戏来展现、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解释、借助人形机器人来表达,则会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
以创意视角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希望突破的是文化代际传承中的复制性、整齐性,这与当代文化消费行为的“年轻态”是一致的,也与当代创客群体、创意劳动兴起是一致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鼓励与众不同的创意行为,培养对创意行为“容忍”“试错”的社会氛围,尤其对青年人的文化创意实践,要给予最大善意的支持与包容。
吸引年轻人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文创产物和几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哪些群体对文创产物最感兴趣?
胡钰:随着中国文创消费的兴起,现在的文创产物更有文化品位、创意理念与品质保障。对文创产物最感兴趣的是年轻人。当代年轻人是平视世界差异、关注民族文化、在意精神满足的一代,他们在文化消费中会选择有文化共鸣的产物。这些文创产物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文创产物如何才能促进年轻人主动探索中华文化?
胡钰:文创产物要促进年轻人探索中华文化,就要在设计中体现更多有启发性的文化元素,让年轻人因为喜爱这些文化元素而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容。比如,因为喜欢凤冠冰箱贴而去探寻凤冠主人的故事,因为喜欢马面裙而去探寻传统针织图案的寓意。
《瞭望东方周刊》:在培养年轻的文创人才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胡钰:文创产业的生命力不是依赖高学历、名学校的人才,而是来自敢于求新求异的年轻人。在学校,我鼓励学生成为创造主义者、趣味主义者与人文主义者,就是希望青年人有着更自觉的文化创意能力提升意识。
推动文创理念的普及与运用,推进文创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看,要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创造力的文创人才。文创理念的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对文创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复合型、交叉性的。
当前,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途径。这是培养文创人才的时代机遇。高校在文创人才培养中应有更强的战略意识与紧迫意识,要敢于打破学科边界、敢于突破传统人才评价标准,不能再唯考试、唯论文,而是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多学科深度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实际产物为培养与评价文创人才的根本导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有多学科布局与高层次人才的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带动一批校内外青年文创人才成长,共同壮大文创产业。因此,我们于2016年发起成立了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希望携手更多的青年人发展文创事业,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名校友参与其中,一些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通过近10年的实践,我们愈加相信,具有文创理念的年轻一代将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传播新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文创产物能促进哪些产业的发展?
胡钰:文创产物能促进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会因此增加更多的收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会更加紧密,数字文创产物可以促进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展演的发展;再比如,制造业也会因为文创理念获得更多竞争力,各种国风家电产物风靡、文创服装流行是鲜活的展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各个产业都可以从文创理念中获得启发与收益。
《瞭望东方周刊》: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沉浸式新业态,与此同时,有没有给我们带来挑战?
胡钰:在今天的时代,硅基与碳基并存,人机共生是现实,人机协同是能力。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体现在观念上,我们不能保守、不能被束缚,排斥新技术的守旧方式是不能发展中国文化的。为此,要采用文创理念来开发文创产物,体现创意视角、科技视角与生活视角,让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更多具有人文感与炫酷感的数字文创产物。需要强调的是,技术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力量、主导性力量,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边界。
《瞭望东方周刊》:未来,“文创+”新业态应如何打开中国的文化传播新空间?
胡钰:我们现在研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时,发现在国际上有一个现象:世界普遍知道中国有多古老,但不知道中国有多现代。换言之,世界对古老的中国了解更多,对现代的中国了解有限。我经常带学生访问不同国家,在与各国人士包括国际汉学家交流时,大家对古老的中国有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传统人物都能知晓,而一旦涉及现当代中国的作家、艺术家等,大家能说出来的不多,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内容更是知之有限。这是目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正因为如此,文创产业发展才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了文化创造,实现了文化传播。
以“文创+”打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空间,既要关注文创产业的内在规律,也要关注人类文化的普遍需求。要推动文创赋能经济,培育文化新业态;要以故事、体验和授权作为文创赋能的着力点,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滨笔;要以文创发展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基于中华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积极建构新人文主义,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传播文化多样性,体现天人合一、包容和平、科学理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或许可以成为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启蒙,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的新贡献。
如此,中华文化将成为人类新文明中的活跃内核,展现更大的世界意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如同百年前先哲泰戈尔所言,拿出中华文化的光亮来,加入世界的伟大灯会。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才能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
胡钰: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需要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紧密结合,两者缺一不可。文创产业是具有典型双重性特征的产业形态,既是文化又是经济,高质量内容、深层次文化是文化价值的支撑,文化价值是商业价值的主导,商业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发展城市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文创热潮背后有哪些难点堵点亟待解决疏通?
胡钰:文创热潮背后有两大难点堵点问题。
一是文化积淀不足,在文创产物开发中,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现在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文创工作者还不够,因而无法基于深入的文化理解来开发文创产物。
二是文化热爱不足,在文创产物开发中,需要文化积累,需要形成生态,需要打造品牌,这些都需要稳扎稳打的长期主义精神,而现在不少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往往是对“产业”的热爱胜于对“文化”的热爱,产业有余而文化不足,这是制约文创产物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你强调的难点堵点都和“文化”有关。2024年,全国多个城市凭借文化出圈,城市发展与文化创造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胡钰: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成为现代文化创造的主要发生地。对城市发展来说,如何传承历史性、内在性的城市文化,如何创造时代性、未来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乃至城市发展的基本职责。
城市是人类文明、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还是唐朝时期的长安城,都是当时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地,展示了时代文明的精华,时至今日,卫城山上的雅典娜神庙,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依然是其所在城市中耀眼的文化空间。我的家乡在西安,2025年春节期间,我回到这座古城,发现在一些重要历史景区,经常到深夜里还是人头攒动,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推动城市发展时,既要发展城市经济、做好城市治理,让城市更有生产力、秩序感,更要传承城市历史、创造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历史感、人文感。对城市文脉的挖掘应是主动的,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刚性的,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是活跃的。
2021年,我提出了“奇妙城市”的概念,顾名思义,“奇妙城市”就是奇特之城、美妙之城,每个城市都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基因,打造独特的文化形象。城市的奇特感、美妙感来源于文化繁荣与经济发达的紧密结合,来源于人文经济的自觉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应有更多的城市以自身的人文经济探索,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让城市文明成为国家文明的重要组成,进而为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作出独特贡献,这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大目标、大使命。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