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4-14 刘文嘉 王璇

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主题。4月12日,“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学术研讨会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文科处副处长何雪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瑜主持。朱安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围绕“巩固文化主体性”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实践,对于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何雪冰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主体性”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时代意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科研管理部门将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围绕“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现状和价值、研究框架和思路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对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创新之处进行了深入阐发。

在主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研究,需要着眼于“走出当时的世界”和“走入当今的世界”两个维度:一方面,近代中国面临着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需要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当时中国在整个世界的位置。但是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要走入当今的世界,把握定位中华文化主体性,需处理好“自我与他我”“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应然和使然”等关系,理解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等,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根本的依托。

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沿着“文化自我的提出,代表着哲学命题和哲学思考”这一思路,认为把握自我首先必须跳出自我,马克思正是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自我;其次,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把握自我,这使文化自信不再是盲目的。自我并不意味着封闭、孤立,而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现代化、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丰子义教授强调要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文化主体性更多的是突出文化传统,是指向未来的。另外,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不是简单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坚守,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相互契合的、也是相互贯通的。

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从主体和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目的、研究中华文化主体性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做了发言,他认为关注主体性问题彰显了人的价值,而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主体的能动性。个体的主体性涉及到个体的表现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中心化的叙事和实践能力。文化主体性的特点就在于建构文化中的自我,因此要回应叁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建构自我”“建构什么样的自我”“如何建设自我”。主体性和人有关,但是国家民族的主体性不能简单用人的主体性代替,中华文化主体性强调中华文化是通过不同民族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形成中华文明的图景。在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中,要注意研究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主体旨归、价值旨归、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等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性不但是宏观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中观、微观层面的协同建构。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理路为主导的同时,也应自觉融合跨学科的思考。毕竟,在厂罢厂(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式下不但催生了“技-科学”还孕育出新的“工-科学”形态,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动,并共同塑造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精神世界。在数智时代文化主体性建构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与运用的“双面镜”效应,必须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全球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茧房”“同温层”现象所导致的人类文化选择逐渐被其操控或取代的风险。为有效规避文化主体性面临的诸多风险,应自觉维护文化主体性,建构相关伦理规范和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多元文化保护路径与人机协同的文化生产模式,不断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和技术批判的能力,从而增强文化主体性研究的前沿性、科学性与可行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崔唯航教授强调,当前对于文化主体性的讨论,应从政治与学术两个维度进行展开。在政治层面上,需首先厘清文化主体性提出的现实逻辑与政治逻辑。从党的创新理论演进来看,回望近代以来,每一次历史转折关头,都需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正是在此问题中展开;在学术层面,需要对一系列关键概念进行深入辨析,特别是“文化生命体”与“文化主体性”的区别与联系,这就要求在理论建构上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因此在概念分析之上,理论研究者必须始终坚持现实导向。

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教授首先阐发了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演进与科学内涵,认为这些概念首先不能仅从西方主体性概念出发来理解,要充分考虑中国历史传统和具体语境。与西方现代主体性哲学对主体性内涵理解的不同,中华文化主体性强调以关系为核心、以整体为导向的文化自觉。还有避免认识上的误区,讲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是单一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讲的,而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的主体性。因此,既要在理论层面把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历史逻辑,建立和谐的、共赢的文化主体性,更要在实践层面,基于对世界与人类整体福祉的关注,将文化主体性从个体推演至民族、国家,为世界未来走向作出我们的文化贡献。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李成旺教授通过史论结合,首先强调只有重视文化主体性的民族,才能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在新的历史关头,应总结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沉淀出文化创新理论,尤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精神生产的能动性的关系问题。其次,从学理上看,哲学的诞生本身是主体的觉醒,超越了原始宗教作为把握世界的中心,从西方哲学发展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无不彰显出文化主体性自觉深化的历程。最后,从实践上看,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从近代到今天需要完成的文化使命,同时也会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东北师范大学常江教授以“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境遇”为题,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呈现,巩固文化主体性需从蕴含的重大现实关系中具体展开:一是如何面向“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进而增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叙事的时代性、民族性、人类性内涵与特质;二是如何面向新的文化生命体,以强烈的文化担当精神促进中华文化主体性自觉;叁是如何面向未来进行文化构建,在思想与现实的互动中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九童教授强调要注意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进路”进行研究,认为文化主体性首先表征着在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方位中的主体意识,需要透视民族文化主体性生成的历史逻辑,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历史底蕴;其次,要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和“我们向何处去”的历史探问中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逻辑;第叁,要在面向历史文化传统的自省和自觉、面向时代文化建构的自立和自主、面向世界文化交锋的自警和自信、面向未来文化创新的自为和自强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系统逻辑;最后,在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与“新的文化生命体”间的互构逻辑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升华。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王纵横副教授以“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叙事”为题,梳理了“何为文化主体性”以及“文化主体性如何向中华文化主体性推进”等问题。他表示,要从“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入手,分析人学视域下主体与主体性的哲学内涵。同时重点讨论概念与理论的贯通,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统一与多样”的矛盾张力入手,论述从文化主体性向中华文化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性。最后,澄清中华文明不是纯粹理论问题,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面向。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式为全人类的现代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邹广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未来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着力加强中华民族的主体自觉,并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文化的鲜明特色,回归并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目前,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与逻辑进路、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境遇与实践方案、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图景及其实践价值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研究需要解决的叁个关键性问题。因此,需在探寻现实与理论的同构性中,不断推动知识和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者应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有机融合,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4月15日 22:42:1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