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精神直抵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 2013-5-3 苗文新
科学大师们虽然远去,但科学精神通过演出,变成一粒粒种子,根植于每位青年学子的心里
大学校园,春风拂面。去冬今春,从清华到上海交大、从浙江大学到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兰花开》、《钱学森》、《爱在天际》、《求是魂》、《大地之光》等话剧、音乐剧陆续上演。
&濒诲辩耻辞;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世界上没有爱不能到达的地方,世界上没有科学不能到达的地方&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谤诲辩耻辞;&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大师们铿锵有力的话音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这是震撼心灵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演到关键环节,台下掌声雷动,许多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通过话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挖掘尘封在图书馆里的大师档案,让大师的科学精神在舞台重放光芒,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创作的背后有良苦用心。论文造假、学术腐败、学风浮躁。这些社会关注、影响科技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中国科协倡导的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形象,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弘扬科学大师们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加创作的同学们,通过实地采风,追寻大师们成长的足迹,切身感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观看演出的大中专学生备受鼓舞,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大师们的科学精神。如今,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在许多前沿领域和关键领域仍有不小差距。只有弘扬科学大师们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钱学森、李四光等大师们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梦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把祖国的命运和利益高举过头顶。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去迎接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科学大师虽然远去,但科学精神通过演出,变成一粒粒种子,根植于每位青年学子的心里。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大师的精神必会照亮科学前进的道路,鼓舞青年学子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