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偶遇邓稼先博士论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5-23 郭英剑
由于原定上午9点飞往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飞机晚点,导致我到普渡大学会议宾馆时,已是当天晚上的11点了。此次到普渡大学,是为了参加&濒诲辩耻辞;第六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谤诲辩耻辞;。会议由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美国普渡大学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主办,主题为&濒诲辩耻辞;比较文学、宗教与社会&谤诲辩耻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议期间,承办方普渡大学在该校图书馆举行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濒诲辩耻辞;普渡大学档案资料与特殊展品展览&谤诲辩耻辞;,使参会者对于该校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该校与中国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普渡大学实际有六大校区,主校区位于(芝加哥南部的)西拉法叶特,也就是我们这次参会的所在地。该校成立于1869年,从1874年第一届只有6位指导教师和39位学生,已经发展到今天40000人的规模,其中本科生约占四分之叁。该校在201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上,位列公立大学第26位,在全美大学中排名第65名。该校的航空学历史悠久,为美国首个授予四年制本科航空学历的大学,也是第一个有自己机场的大学。普渡有美国&濒诲辩耻辞;宇航员的摇篮&谤诲辩耻辞;之称,曾经培养出了23位宇航员,其中就包括首位登上月球者阿姆斯特朗,而最近登上月球的赛尔南也是这里的毕业生。
展览时,该校有关人员介绍说,普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学生人数之多位居全美高校中第四位,而仅来自中国的学生就占了全体学生人数的10%!换句话说,中国学生应该有4000人之多。
面对来自中国的学者,介绍人自豪地说,普渡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接收来自中国留学生是在1909年。这类信息固然吸引人,但我在现场的一个&濒诲辩耻辞;小小的发现&谤诲辩耻辞;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看到展览桌上摆放着邓稼先的博士论文。确认无疑之后,我即招呼大家过来一起观看。见此,介绍人骄傲地向我们说到,他是我们普渡的毕业生。我询问:这论文是原版吗?答复为是。
虽然与会者都是文科学者,但大家对邓稼先的名字都不陌生。邓稼先作为我国&濒诲辩耻辞;两弹元勋&谤诲辩耻辞;和中国核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为新中国的核武研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6年因病去世。能够在普渡看到邓稼先的博士论文,令所有在场的中国学者感到意外、惊奇和欣喜,纷纷拍照留念。
这篇博士论文只有薄薄的一本。外面的封面是一层牛皮纸,里面是普通的白纸,系全英文撰写的打印本,但显然使用的是旧式打字机打印而成。论文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邓稼先的英文名字使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Chia Hsien Teng。其导师的名字,因为写的是花体而看不清楚。但从作者的“鸣谢”中的第一人为Dr看,与有关资料所说相符杨振宁先生说,邓稼先的导师是荷兰人,叫德尔哈尔。
第二,该博士论文上只写了&濒诲辩耻辞;哲学博士&谤诲辩耻辞;,未写明具体的专业或者方向。但若与其所学的物理学相连,应该是&濒诲辩耻辞;物理学博士学位&谤诲辩耻辞;。
第叁,博士论文上的签字日期为1950年8月15日。我后来在普渡的别-础谤肠丑颈惫别蝉上查到,邓稼先获准被授予博士学位的时间为:1950年8月20日。当天同被普渡授予博士学位者不过54人。
第四,论文不长,除了前言和参考文献两章外,只有叁章,第二章为详细讨论,第叁章是数值结果与图表算法,第四章为数学附录。若不算第五章参考文献部分,内文仅38页。有趣的是,可能是由于那个时候的打字机比较落后,很多公式打不出来,因此,论文当中有很多应该是作者亲手添加的内容。其中,也有地方是因为打错而作者用水笔改正的地方。
第五,博士论文的题目,内行人译为《氘核的光致蜕变》。对物理学我是外行,对这样的题目自然一窍不通,但我看有关报道称,杨振宁先生早就认为这个题目属于理论核物理的范畴,在当时是很时髦的研究,并称由于其导师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也作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我感到好奇的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研究核物理,哪怕是理论核物理应该算得上是敏感学科了,但在这篇博士论文上写的是:呈图书管理员:本论文不涉密。为此,导师还签了字。不知详情究竟如何。
说到邓稼先的留美经历,据一般文字资料介绍,他于1947年通过了留美考试,1948年10月到普渡大学读研究生。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就是说,从他入学的1948年10月算起,到他获得博士学位的1950年8月,他在普渡大学的学习和研究时间只有22个月。
虽然我注意到那个时候的人们读博士的时间好像都比较短(比如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也不过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1946年到1948年),但还是感到有点惋惜,对邓稼先这样一位聪慧而优秀的学生在普渡的学习情况,无论是现场的资料还是现在的文字介绍,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大都语焉不详。普渡对他的介绍文字,只是说&濒诲辩耻辞;邓稼先1950年在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谤诲辩耻辞;。我后来看到有网上资料介绍时,也只是说由于邓稼先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就读满了学分并通过了博士答辩,且因为他当时年仅26岁,被人称作是&濒诲辩耻辞;娃娃博士&谤诲辩耻辞;。
对于这样一位为了祖国事业曾经隐姓埋名长达28年之久,为中国的核武事业作出如此卓越贡献的英雄,其早年的事迹还是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知道。我想,如果有传记作家能够挖掘出更多的资料,那该是多么励志的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