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骋等未来产业”。这体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上的战略前瞻性,其战略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可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这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以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这些领域不仅代表了技术前沿,更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例如,商业航天的产业化不仅能够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还能通过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赋能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离不开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其核心在于构建“市场—技术—政策”叁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以低空经济为例,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政策引导、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例如,无人机物流的普及不仅需要高精度导航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政策层面开放低空空域,并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公司创新。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的构建,能够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市场风险。这种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关键。
在一系列新兴产业中,《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具体提到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和6骋等未来产业,这些都具有高科技创新强度、高市场不确定性和高技术门槛的特征。抢占这些产业的制高点,不仅需要在技术攻关上实现系统性布局,更要充分发挥独角兽公司、瞪羚公司的创新突破作用。以量子科技为例,其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还需要一批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中小公司的非对称创新。例如,中国的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就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和非对称创新实现的重大突破。这种非常规探索不仅能够推动技术形态的变迁,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现象级的产业跃迁格局,为中国未来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在多个层面综合施策。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聚焦关键技术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在6骋技术的研发中,国家可以通过专项基金和政策支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协同攻关。其次,要完善创新友好的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激活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例如,加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此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并进也是关键。例如,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作者陈劲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讲席教授、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