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清华辅导员的六个剪影
学生通讯员 付煜琪 张雨晴 周心怡
疫情发生以来,400余位身处祖国各地的清华学生辅导员坚守岗位、积极奉献。他们努力保障在线教学,开展云上党建,帮助同学完成各项培养环节,甚至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形象。
河北唐山:“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3月16日清晨,社科九的同学们参与了一场特殊的“线上升旗仪式”。
6点半,年级微信群里开始有人互道早安,同学们着正式服装,肃穆、平静地在线上会议室等待升旗仪式的开始。
7时整,庄严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主楼前冉冉升起!身处五湖四海的同学们通过屏幕注视同一面国旗升起,一同经历这场别样的升旗仪式。
3月16日清华园升旗仪式(左)、线上升旗仪式上社科九刘庆辰同学进行国旗下演讲(右)
在感动之外,社会科学学院辅导员、2019级硕士生王一茗也深知这一次全员参与的“线上升旗仪式”来得并不容易。
2月3日,学校通过雨课堂发布了在线教学的安排。王一茗马上就想到了班上家庭经济状况不算乐观的几个孩子——设备能够满足学习需求吗?家里有网络覆盖了吗?这些在园子里如同水、空气一般的基础设施,会不会成为同学们难以逾越的外生障碍?
好在学校及时发布了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的通知,帮助同学们解决在线学习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王一茗逐一了解班级同学的实际困难,积极帮助困难同学申请补助,一笔笔资助解决了班上不少同学的燃眉之急。从2月3日至今,近60万元的资助金额帮助全校超过600名学生渡过难关,顺利参与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一个都不能少。不仅仅是设备和网络的基础保障,学风建设、集体建设、心理建设也不能少。社科92叁个班级的线上主题团日将社会科学的四个专业视角与疫情发展结合起来;社科九的“宅家团建”顺利启动——运动打卡、防疫知识竞赛、好书推荐、美妆小讲座、原创歌曲和线上支教……同学们层出不穷的创意、积极乐观的心态让王一茗感到分外惊喜。某天王一茗发现产站的首页居然个性化推荐了社科92颁班的线上支教直播,看着这些“小网红”煞有介事地讲授高中学习方法,王一茗也忍不住做了“粉丝”,给他们送上“辣条”鼓励。
“在这次‘大考’中,社科九的孩子们交上了一份以‘青春、热血、担当’为关键词的答卷。”王一茗这样表扬她“一个都不少”、参加“大考”的“孩子们”。
湖北恩施:线上党建也能畅所欲言
身处湖北恩施的水利系辅导员兼水利19党支部书记、2019级博士生向致谦在居家隔离中接到了学校“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通知。
一直将党建作为工作重点的向致谦第一时间召集了所在支部的5位正式党员开会,讨论如何进行线上的党建工作。
“要让同学们还能畅所欲言!”——这是包括向致谦在内的五位正式党员的一致共识。虽然组织工作重了些,占用的时间多了些,水利19党支部一致决定将党组织生活的规模缩小、频次提高。截至本学期第五周,水利19党支部总共举行了1次微党课和4次党组织生活,每次参与的积极分子人数保持在10-12个人左右,再加上5个党员,近20人利用线上会议系统开展党组织生活,一起进行理论学习、读书分享、时事讨论,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观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水利19党支部与土木86、88党课小组开展“理论1+1”活动
在时事讨论环节中,向致谦还注意引导同学们选择当下疫情防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希望同学们能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被一家媒体的报道带偏视角,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
新生党支部的党组织生活给党支书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要求。向致谦要求自己不仅仅要去阅读书籍和了解时事,还要触类旁通,去思考更多更深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向致谦坦言。
向致谦目前身处湖北省恩施州,切身感受到学校对湖北学生的关怀。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他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班里的同学们,为了使大家线上学习的质量得到保障,还定期为大家推介一些学习资源,鼓励班委组织开展“种树”等集体学习活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期待能与同学们早日在清华相见!”
四川自贡:鲜红的“党员志愿者”袖章
2020年的寒假,已往总在各地进行寒暑期实践的校团委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生程正雨,在家度过了返乡后的14天居家隔离期。每天活动范围不超过100米,远方和家乡的防疫工作却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弦。
“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法到前线支援,但作为清华学子,同时也是一名党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为疫情防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程正雨说。
隔离期后,他主动联系社区负责人,咨询了志愿者报名事宜,得到肯定答复后,第二天他便戴上“党员志愿者”的红袖套,拿上体温枪,在社区关口上岗工作了。
正在执勤的程正雨
程正雨每日的主要工作是对进入社区的车辆、人员进行询问和体温测量,防范非本地人员和体温过高人员进入社区。“简单来说就是 扮演‘保安’+‘温度计’的角色,每天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干什么’,然后拿着体温枪测量每个进入人员的体温,仿佛自己变身港片中的人物。”
程正雨工作的关口只有他一位返乡大学生,与他一起工作的还有社区工作人员与周边学校的老师。在工作之初,他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于一些过往人员所说的地点,他不是很熟悉,便向其他工作人员请教帮助。慢慢地,他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规律,能独立、清楚地应对是否放行。
程正雨总结的关口设防工作相关流程
而工作中的另一个难题,则是在室外天气下体温枪的使用。由于体温枪的工作温度范围是10℃-40℃,而工作时的温度则时常在10℃以下。为此,他们找了一个暖手袋,怀抱着暖手袋和体温枪,也是工作过程中颇有趣味的场景之一。
在校期间程正雨参与和组织过很多实践、志愿活动,过往的经验既锻炼了他更好的沟通能力,使他在家乡服务时能更耐心的应对各种情形;又促使他在严峻的疫情时刻,积极发挥力量,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来。
谈到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理解,程正雨说,“我觉得志愿服务就是用一种力量去温暖这个世界。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我们经历了严峻的疫情,也希望给大家的生活增添一份温暖。”
天津蓟州:在执勤中和小城社区再次相逢
“你有健康证么?”
“什么是健康证?”
“就是由居委会开具的,用来证明身体健康。上面有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也可以证明你是这个小区的住户。”
“我没有,我下午就去办。不过你们这需要志愿者么,我是党员,也是大学生,可以报名么?”
听说程正雨在四川老家成为“党员志愿者”后,2月28日,深受鼓舞的化工系辅导员、2017级博士生耿宇昊向物业阿姨提出了同样的申请。
耿宇昊一家已经在这个小区生活了12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耿宇昊每年能待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在有着二十几栋楼的小区里,她所能认识的也仅有自己给补过课的孩子、以及小区门口超市的大妈一家人。这次担任社区志愿者,也给了耿宇昊重新认识这熟悉又陌生的小区的机会。
耿宇昊(中)扫描居民的健康码
天津蓟州地处天津最北端,紧邻北京,是天津市“唯二”的“零病例”区县之一。防控指挥小组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丝毫不松懈,推行了一套地方使用的“健康码”,用于记录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而耿宇昊的工作,就是在小区门口扫描每个进出小区的人员的健康码,确认是本小区居民后再点击上传。
上岗执勤的第一天,“业务生疏”的她看着物业阿姨、保安叔叔、单位派来执勤的哥哥姐姐跟小区居民熟络地解释着防疫政策,抬杆、扫码、测温、登记、放行,一整套流程下来各环节配合默契,一气呵成。而自己只能像一个外来者和实习生一样,亦步亦趋地模仿、重复。在不断的学习总结中,耿宇昊终于能够做到“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努力不减慢居民回家的脚步”。
耿宇昊执勤的时间是每天17:00-19:00,是小城居民的下班晚高峰,也是耿宇昊居家科研一天之余的放松时刻。半个月的执勤时间里,耿宇昊逐渐和社区的居民熟悉起来,和小区里的萨摩耶、金毛犬、拉布拉多和阿拉斯加雪橇犬成了每天都见面的朋友。耿宇昊还逐渐把来蓟返蓟正在隔离期的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和其他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熟记于心。
谈及这次疫情,耿宇昊说:“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一次大考,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重新认识这个我居住了12年却熟悉又陌生的小区。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中国的人民都是英雄的人民。我很开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自己作为一名90后、一名党员、一名研究生、一名政治辅导员,可以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更希望能回到学校继续科研,在未来作为一名建设者守护祖国,建设家园。”
河北保定:处处都是工作室
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美术学院毕业班辅导员、2018级硕士生柴鑫萌本以为“应该不会影响到开学”。如今,她和六字班拟毕业同学们最担心的问题早已不是“能不能好好开学”,而是“能不能好好毕业”了。
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和其他院系的毕业设计一样,工作环境是好毕设的必要条件。比如玻璃系同学们的玻璃作品,需要烧玻璃的窑,还有雕塑系的金属焊接工作室、木雕工作室等,都很难在家里实现创作条件。
柴鑫萌一面紧张地关注着学院的通知,一面和同学们密集地交流着,安抚同学们不安的情绪、对同学的毕设提供指导建议,帮助同学们攻克毕业设计和创作的各个环节。柴鑫萌鼓励同学们多和导师沟通呈现方式,想方设法,尽量满足创作需求。
同学们“风风火火”在家做毕设,给柴鑫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服装系大四的马莎莎通过与视传系的张瑞琪合作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她们通过3顿建模的方式,在线上进行场景搭建和服装综合效果展示视频的制作,马莎莎说:“3顿建模的技术相当完善了,与实物相比,应该不会打折扣,所以最后应该会比较好地呈现我的设计想法和效果。”
马莎莎毕业设计效果图
雕塑系大四朱璞乾的毕业创作灵感源于童年时的记忆,他在家中就地取材,在山中采集石头、木头,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临时工作室,有条不紊地开展毕业设计。
朱璞乾在山上寻找创作材料,搭建临时工作室
此外,柴鑫萌也积极配合学院将各类空中宣讲会的信息和一些就业资源分享给同学们,尽力帮助同学们缓解就业压力。
“疫情肆虐,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着一种全新的、特殊的学习、生活状态。”柴鑫萌对同学们说:“很多事情都瞬息万变,希望我们在不安的外界声音中找到自己的频率,能够平和应对。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希望我们的心也能每天沐浴和风,希望同学们顺利毕业,找到自己的热爱,成为有趣的人。”
清华园:心系14000公里外
假期因为做科研没回家的交叉信息学院辅导员、2016级博士生张天翼,亲身体会了有着清华特色的疫情防控“上半场”。现在,他为大部分处在北美的同学们的疫情防控“下半场”而操心。
快过年的时候,学校就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宿舍楼的电梯里放上了一次性纸巾,出入宿舍楼要进行登记并测量体温;食堂里,每张桌子中叁个座位会贴上封条,引导大家一桌一人就座,也有同学会选择打包带回宿舍或是点外卖;超市也很早实行了进出登记和测温,各种医疗用品都比较充足,并规定了每天每人限购的数量。
在学校井然有序的防控措施之下,张天翼觉得生活也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宿舍学习、生活、做科研,偶尔参加辅导员的“云充电”等活动,按部就班,倒也有种特别的平淡安稳。
一人一桌的桃李园
张天翼是大叁年级的带班辅导员,本学期大部分同学在北美访学,少数同学因为疫情原因滞留在国内。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蔓延,张导时时刻刻关注着在海外的同学们——有对国外防疫措施的吐槽、有交流疫情期间生活的经验、也有同学们的厨艺展示。平静中也陡生波澜,一位同学身体不适,并出现了一些感冒的症状,张导赶紧联系了在同一城市读研的本科同学,向他咨询医院信息,及时向身体不适的同学推荐去当地的综合医院急诊。幸好只是虚惊一场,检查出只是疲劳导致的不适。
疫情也给大叁同学们的未来选择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些同学担心不能出国交流产出成果,会影响大四的出国申请和在国内高校的推研。张天翼积极地和同学们沟通交流,鼓励同学们采用远程方式和海外导师交流、做研究;告知同学们推研的基本流程,引导同学们先专心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必将时间花费在纠结和担忧中,主动了解系内各老师的研究方向,积极与老师们沟通。
张天翼十分信任这群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 “同学们已经大三了,经历了很多事情,见多识广,能力都很强,不需要太过担心。相信只要坚持科学的防护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定能渡过难关。”张天翼说,“同学们背后有着强大的祖国、有着顶尖的教育资源,大家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相信大家一定能保护好自己,不虚度时光!”
社区抗疫、云上党建、在线教学、居家毕设,以及关心远在万里之外的“孩子们”,这是清华辅导员在疫情中的六个“剪影”,也是清华辅导员在疫情中热忱奉献的写照。清华辅导员,不仅仅在清华园中“双肩挑”,也在祖国各地肩负起了特殊时期青年应有的担当!让我们为这群可爱的辅导员点赞!
(清华新闻网4月8日电)
供稿:学生部
编辑:吕婷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