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仰望星空、却又心怀大地的航天人,
始终坚守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线,
一点一点探索空间的奥秘。
同时,他是一位良师益友,
甘做学生最可靠的“垫石”,
让学生在科学之峰上爬得更高,在航天之路上走得更远……
这篇导学故事,让我们走进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自动化系教授梁斌——他的探索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漫天星空背后的奥秘,而他对科研的严谨与热爱,也让他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璀璨星光。
梁斌,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自动化系教授,是我国首个空间机器人重大项目任务的总设计师、工程型号总指挥、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
高标准,是每位科研人该有的态度
在学生心目中,严谨、自律、高标准是梁斌的独特画像。
课题组硕士生薛晨在精仪系读本科时就萌生了要跟随梁斌读研的想法。在同梁斌第一次交流时,薛晨将手头的研究项目拿去请教,而老师直接戳中了项目的痛点。
“我喜欢梁斌老师这样直切要害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 薛晨说道。
对于梁斌的学生来说,被这样“直击痛点”地指出问题早已成为了科研生活的常态。在梁斌看来,科研人应该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科研。每年入学时的导师见面会上他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梁斌课题组合照
不仅仅是科研,梁斌同样将这种“高标准”延伸到了课题组学生的生活态度上。梁斌会与每届同学“约法叁章”——实验室开会,着装要正式;准备要提前;坚决不允许迟到。
在博士生许函的记忆里,有一次临时通知开会,他的穿着比较随意。梁斌在会上没有表示什么,但会议结束后,老师特意提醒他提:“你的汇报从一开始就不合格了。看看你的着装和我的着装,作为汇报人,你不应该比我更松散。”
事实上,梁斌每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是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
博士生郑清源回忆道,有一次梁斌凌晨2点才飞回北京,8点就准时出现在项目会议现场。会场上的梁老师依然精神奕奕、对答如流,丝毫看不出因劳碌奔波而影响了工作状态。
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对梁斌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却给课题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一直都以这样的高要求对待自己,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怎么又能散漫呢?”
梁斌在项目会议上作报告
良师益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在学生的眼中,梁斌是一个愿意让学生站在他的肩膀上,以更高的起点继续前进的“良师”。
目前在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王子威回忆起自己在读博时,曾有一篇文章收到了审稿人犀利的意见,要求在理论推导的同时增加实验验证,以当时课题组的条件很难完成。王子威找到梁斌,老师马上联系了另一所大学的实验室,由此,王子威顺利完成了实验并发表了文章。
“大多数研究生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不敢轻易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困难,遇到问题后先自己去解决,或者联系师兄师姐、同学进行讨论。但我们却很愿意找梁老师寻求帮助。”王子威这样说。
在梁斌的学生看来,梁斌在科研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资源几乎没有边界。在选择技术方案时,梁斌总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计成本,努力与最前沿的技术接轨,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
梁斌(左)和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会上
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焦春亭回忆起自己毕业前的最后一年,梁斌要求他的毕业论文加做一个双臂机器人协同拧水瓶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循,几经试验始终无法完成,焦春亭不禁萌生了退意。但梁斌坚决不同意他在此时半途而废,并凭借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为焦春亭提出了新的方案。原本半年都无法完成的实验,在梁斌的悉心指导下,两周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焦春亭依然觉得十分“惊险”,但正是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路历程,让他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真正素质。
就像所有好的导学关系所具有的那份“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力量一样,焦春亭从梁斌那里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并将这样的导学关系传承了下去。
如今,焦春亭已经成为重庆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每当思考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时,他时常会想到梁斌的那些谆谆教导,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帮助。“梁老师对我们的要求,现在也成为了我对学生的要求。”焦春亭说。
航天精神,仰望星空却心怀大地
课题组的学生总把“航天精神”这四个字挂在嘴边,这也是梁斌常常向同学们提起的:“航天人身上应该要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
“梁老师常对我们说,做科研就要立大志,要面向国家发展和战略需求,敢于攻克难题。”王子威说。正是得益于梁斌的教导,他勇敢挑战了我国在轨服务、空间攻防亟需的短板技术——国际空间机器人领域的难题。
梁斌曾对学生说,航天人的使命是:“不仅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更要做中国自己的研究。”面对公司市场的高薪诱惑和新兴行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他始终以身作则,坚持做自己的研究,做祖国航天事业需要的研究。
梁斌的目光总是朝向那片耀眼星空,却不知道他自己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璀璨星光。梁斌对科研的热爱感染了他的学生,同时也将对航天事业的坚守传递了下去,梁斌的很多毕业生如今也都继续奋斗在中国航天的第一线。
“老师时常督促我们要坚持锻炼,他总说“7+1&驳迟;8”,七小时工作一小时锻炼大于八小时工作。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们都立志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甚至七十年。”薛晨说。
课题组成员合影
无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位导师,还是一位航天人,在他的学生、这批未来航天人的眼里,梁斌都是榜样和楷模,激励着他们坚守科研初心、坚守航天精神。直至有一天,他们自己也会成长为真正的航天人,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耀眼星光。
(清华新闻网10月29日电)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