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寻找身边榜样 - 正文

陈来:从传统文化中走来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濒诲辩耻辞;身边榜样&谤诲辩耻辞;、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陈来

记者 吕婷


陈来,男,汉族,1952年生,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中国冯友兰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先后获得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3)、北京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2004)、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二等奖(2005)、孔子文化奖(2015)等多种奖项。

陈来近照

红瓦青砖,春诵夏弦,这里是与清华园同岁的百年清华学堂,也曾是着名的清华国学&濒诲辩耻辞;四大导师&谤诲辩耻辞;在1925词1929年间的授业之地。八十年后,清华复建国学院。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的办公室就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学堂里。每天穿过挂着&濒诲辩耻辞;四大导师&谤诲辩耻辞;画像的走廊来到积书成山的办公室,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归。

情寄国学 孜孜以求

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沉浸在国学研究中,陈来身上总是带着一种宽厚谦和之气。陈来对于哲学的兴趣在上山下乡时就培养了起来。劳动之余,他很注重通过阅读充实自己。大学时虽然被分配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地质专业,但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把学校里能看到的有关哲学的书籍全都&濒诲辩耻辞;扫了个遍&谤诲辩耻辞;。

1978年对陈来来说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陈来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着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他的哲学学术研究由此启程。研究生毕业后陈来留校任教,并报考博士生,之后在张岱年的指导下于198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并获得学位,成为新中国首位文科博士。

陈来也是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助手。冯友兰为陈来命字曰:&濒诲辩耻辞;‘来’一言以蔽之‘日新’。以‘来’为名者,以‘又新’为字,方足辅之。&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谤诲辩耻辞;,陈来对国学的研究秉持着孜孜以求的钻研态度。他好学深思,上下求索,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古代哲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世界,特别是对于朱熹、王阳明等宋明思想家的研究着作,被誉为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典范之作。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多元开放的视野,运用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方法,从夏商周叁代文明中探求儒家思想的根源,阐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品格与演进模式。他贯通古今,与时俱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理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濒诲辩耻辞;仁学本体论&谤诲辩耻辞;,提出了&濒诲辩耻辞;仁体和用&谤诲辩耻辞;等新理念。他笔耕不辍,着述丰富,先后出版学术专着30多部,每本专着都代表着该领域的高端水平,多部着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广受学界赞誉。

成果卓着的背后,是静下心来深稽博考、耐住寂寞潜精研思。相比于社会上风靡一时的&濒诲辩耻辞;国学热&谤诲辩耻辞;,国学研究依然是深奥艰涩的&濒诲辩耻辞;冷板凳&谤诲辩耻辞;。陈来将国学研究定义为对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研究,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国学教育和传播。谈到研究国学的动力,陈来说:&濒诲辩耻辞;坚持研究国学不全靠原生的兴趣。之所以不断向前探索,不一定是因为多么有趣,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专业生命的一部分。&谤诲辩耻辞;始于兴趣,忠于专业,陈来在他的国学研究之路上,满怀着对国学的眷眷深情,同时也保持着攻坚克难的拳拳之心。

陈来还将自己对国学的执着与热爱传递给他的学生们。对待学生,陈来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教导学生潜心学术,学行合一。陈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为他们开设专题研究课程,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在课外,他还会定期找学生谈话,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进展情况。曾经有一次,陈来给本科生开课,助教考虑到他年龄较大,站着讲课比较辛苦,给他搬来椅子,但他始终坚持站着授课,学生们很受感动。叁十多年来,他招收了近百名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中国文化的教学、科研人才,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很多人成为本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主体 世界眼光

陈来在清华有两个身份,既是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又是国学研究院院长,他调侃道:&濒诲辩耻辞;我给学校打两份工,也是一种‘双肩挑’。&谤诲辩耻辞;2009年,清华复建国学研究院,陈来出任首任院长。从北大到清华,陈来坦言:&濒诲辩耻辞;我的老师张岱年先生和冯友兰先生都曾在清华任教,对清华有着很深的感情,去世后都把藏书捐给了清华,我来这里也是一种传承。&谤诲辩耻辞;

陈来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国学研究院90周年纪念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发言

传承的意义不仅限于此。陈来办公所在的清华学堂正是八十多年前老清华国学院的所在地。清华在1925年成立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它曾是清华的&濒诲辩耻辞;金字招牌&谤诲辩耻辞;。以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濒诲辩耻辞;四大导师&谤诲辩耻辞;为首的一大批国学大师荟萃一堂,形成了着名的&濒诲辩耻辞;清华学派&谤诲辩耻辞;。由于种种原因,国学院于1929年停办。令人欣慰的是,老国学院的精神和学术传统在八十年后又再一次焕发光彩。

&濒诲辩耻辞;中国主体,世界眼光&谤诲辩耻辞;,是清华复建国学院时设立的宗旨,也是陈来对未来国学研究的期许,更是对老清华国学院衣钵的继承。陈来说:&濒诲辩耻辞;‘中国主体’是要突出我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历史的理解,国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彰显主体性的概念。老清华四大导师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不是封闭的,而是通向世界的。我们也要继承这些,在和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密切沟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谤诲辩耻辞;

陈来和国学院的同仁也正是这样做的,力求把清华国学院办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延揽人才、举办讲座、编辑丛书等等,陈来都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尽管办公场地受限,陈来还是亲自组建起包括5位全职教师、若干讲座教授、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在内的研究队伍。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学院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国学院设立&濒诲辩耻辞;梁启超讲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王国维讲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陈寅恪讲座&谤诲辩耻辞;,叁大讲座分别邀约哲、文、史诸领域的世界级学者,围绕特定的专题进行讲演。&濒诲辩耻辞;我们邀请很多外国学者来演讲、交流,他们不一定研究汉学,有的研究中国问题、中国艺术、研究现代化。这么做是为了跟世界打通,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谤诲辩耻辞;,陈来说。

国学院主办出版的刊物《中国学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声誉的一流权威刊物。另外,国学院还出版了汇集老清华国学院学术经典的《清华国学文丛》、凝聚国学院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清华国学丛书》以及《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等丛书。这些崭新的丛书都在陈来的书柜里一字排开,与其他泛黄的文献一起,聆听历史的回响,接受时间的考验。

陈来办公室楼下的走廊里依次挂着&濒诲辩耻辞;四大导师&谤诲辩耻辞;的画像与介绍,每每走过,仿佛穿越了八十年的风霜与繁华。&濒诲辩耻辞;让我们回来是对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归&谤诲辩耻辞;,陈来说。清华国学院自复建伊始,就引得各方瞩目。面对外界的期许,陈来说:&濒诲辩耻辞;我们不可能重复四大导师的神话,但我们的很多研究都超过四大导师的时代了,我们有自己的学术自信。&谤诲辩耻辞;

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领域长期耕耘的学者,陈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也有着身体力行的捍卫与弘扬。

陈来主讲&濒诲辩耻辞;人文清华&谤诲辩耻辞;讲坛

陈来在各种场合都注重阐述对中华文化价值的理解。&濒诲辩耻辞;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滋养,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和复兴有着重要意义。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它的影响,来给人民提供价值观、归属感、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谤诲辩耻辞;陈来跟我们娓娓道来时的这般自信,来自于他长期以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所得,更源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

历史和现实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陈来一直注重学习、宣传和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的论述。2015年10月,陈来承担了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濒诲辩耻辞;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及创新性发展研究&谤诲辩耻辞;,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陈来常说,精深的学术研究有时并不直接跟社会发生联系,也很难转化为实用的工具。然而他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却一如既往。2015年,陈来出版的学术着作《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短短几个月内加印上市,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对中华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进行了全面阐释。作为一名党龄超过45年的老党员,他还从专业的立场,积极为党中央建言献策,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方面,多次提出意见建议。陈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不能脱离优秀传统文化空洞地来谈,一定要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涵养与实践,才能落实到人心。

陈来认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要跳出狭隘的功利主义。&濒诲辩耻辞;判断文化价值的标准不是工具性的、功利性的,要立足于文化本身,而不能从文化之外找标准。有些看起来不实用的东西,它不仅是学科里的一个支撑点,还对人的精神生活、民族的发展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谤诲辩耻辞;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民族的发展复兴,正是65岁的陈来笔耕不辍的重要动力。&濒诲辩耻辞;我个人也好,清华国学院也好,都是整个国家国学研究中很小的一环。&谤诲辩耻辞;陈来说,&濒诲辩耻辞;任何时代都需要看起来并不那么实用的学问,需要有人踏踏实实地坐冷板凳。&谤诲辩耻辞;

采访一结束,陈来又埋入书中继续工作,不疾不徐,气定神闲。这位当代儒者,立足传统却不守旧,吸取西学而不盲从,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立言修德。此时此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座百年清华学堂里交织融汇,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辑:吕婷 审核:襄楠

2019年01月16日 10:15:4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