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育人初心,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身边榜样”、航天航空学院李路明教授
李路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科技部“脑神经调控创新团队”负责人,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神经调控技术研究工作,是我国以脑起搏器为代表的脑神经调控工程技术的开拓者。
1986年初秋,李路明走入清华园,成为了万千清华学子的一员,从大学生到博士生导师,他亲身经历了国家变革的日新月异,亲眼见证了清华校园的飞跃发展,怀着深刻的感恩、抱持最初的梦想,坚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就这样奋斗了32年。叁十多年来,他始终不忘清华的培养,时刻铭记党的教育,坚信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个教师、一名党员最基本的使命。
在教学中,和学生一同感受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李路明始终要求自己站在教学第一线,并将自己最新的研究心得和学生分享。
2006年李路明开设了和载人航天工程密切相关的“航天医学工程”,之后又开设了更具通识性的“飞天的奥秘”新生研讨课,希望结合人类千百年来实现飞天梦想的历程,以技术发展为导线贯穿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清华人的使命感。
课程从神话故事讲起,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
众所周知,在众多艺术作品里,月亮祥云缭绕,针对这一点,和同学们讨论月球上有空气吗?为什么没有?理论依据是什么?又如,和同学们讨论如何将人送上月球,探讨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的技术可行性;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到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从“凡尔赛条约”探讨德国为什么首先造出了痴2型火箭,并将技术背后一个个伟大的人物串起来,与学生一起追溯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奥尔波特、贝尔特利这些航天先驱的开创性贡献,一起讨论普朗克、冯卡门、钱学森这叁代科学家的历史角色。
在跌宕起伏的太空冷战中体会科技的价值,从阿波罗计划、和平号空间站、再到中国的载人航天,从冯布劳恩、科罗廖夫、钱学森,再到第一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永志(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从他们的各自的角色、关系看中美俄叁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从杨利伟飞天碰到的抛泊振动,讲到清华人的使命担当。
在这些重大进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李路明一直在反复问大家一个问题: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什么?那时候的中国人都在做什么?
通过无数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事件和人物,李路明带领学生建立起因为技术启发的时空事件的思考维度,引导学生思索技术背后的种种因素,学生也在课程报告中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不忘初心、实实在在做好研究工作
回溯2000年,在清华和天坛医院的学术交流会上,王忠诚院士提出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能否做中国人自己的脑起搏器的想法。他说脑起搏器临床价值很大,可以用来治疗帕金森病,但是技术被美国垄断,导致价格居高,普通中国老百姓用不起。从那个时候开始,李路明的主要研究工作就逐渐转移到以脑起搏器为代表的神经调控领域来,在为航天员研发医疗装备的同时,将航天技术应用到医疗装备的研发中来。
脑起搏器通过植入大脑的电极直接刺激大脑,可以很好的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同时对于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等也有非常好的临床前景。
2015年10月举行的“双创周”,李克强总理视察清华脑起搏器展台
大脑是人最精密的器官,也一直被认为是学术研究的禁区,因为技术难度大,脑起搏器20多年来一直被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垄断,我国在相关技术产业领域的基础完全是空白,基础研究也很少。经过18年的努力,李路明带领的团队通过医工融合,独立自主的建设了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生产制造体系和临床应用体系,脑起搏器已经在全国200家最好的医院应用,6800多名患者植入了李路明团队研发的产物,最长的植入时间超过 9年,2017年的全国植入占比超过60%,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打败了进口产物,创造了历史。
不仅如此,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平均给每一位患者节省10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发明了变频刺激方法,治疗效果更好;新的充电技术保证20年寿命,比进口产物延长了一倍。2016年清华脑起搏器获得权威颁贰认证,之后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国家获得应用,2018年5月份,首次在伦敦完成植入手术。
与此同时,结合全球脑研究的热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李路明带领团队发明了在刺激的同时能够实现同步记录的脑起搏器,和能够在3罢核磁共振扫查的时候,可以实现开机扫查的脑起搏器,继续走在了世界前列。脑起搏器项目也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路明教授(左叁)及研发团队
当知道脑起搏器要把电极植入大脑深部十多个厘米、整个系统全部植入体内,有同事说,“李路明,真大胆”。李路明心里知道,这不是大胆,患者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鲁莽。回首来路,正是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挫越勇,是清华的培养让他学会了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事情。在科研创新的路上,有过多少挫折,走过多少弯路,都铭刻在他的心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经历了无数磨炼,坚持十年的的努力,第一代产物进入了临床试验。在那一段时间,每到凌晨3点钟,李路明就难以入睡,脑子里面一遍遍像电影一样播放着脑起搏器的技术细节、制造细节、测试细节、动物试验细节,在一次次斟酌中,越来越坚信自己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解决国家发展中的迫切问题,是李路明觉得作为一个清华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认认真真做好管理工作
2016年7月,李路明开始履行学院的主要行政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深感党组织的信任和肩上的责任重大,李路明始终坚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院的发展竭尽全力。党政班子的团结是学院的工作做好的前提,作为学院党委成员,他经常主动同书记、班子的其他成员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发扬了党政一心、共谋发展的学院传统。
随着学校综合改革的全面铺开,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年轻教师的成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广泛调研、分析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李路明在学院党政联席会多次和班子成员研讨如何从制度建设上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协助他们尽快成长,同时创造一个关心青年教师发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环境。
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建立了青年教师与党政联席会每周的工作交流制度,具体落实在每周的党政联席会上利用30分钟的时间,邀请一位青年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学术发展规划,同时邀请该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的责任教授列席。通过听取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汇报,党政联席会成员及责任教授对汇报人进行点评,从学科发展与定位、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分析、规划自己的学术道路,将每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关联起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特色,做引领性工作,力争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并切实在科研用房、科研合作等方面统筹资源、出谋划策,帮助青年教师发展。这些工作得到了青年教师的高度好评,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这一制度目前已拓展到长聘副教授层面,就学术共同体建设、自己的标签性学术贡献、对学院发展的贡献几个维度老师们共同交流讨论,从而推动学院的整体发展。
面对取得的成绩,李路明时刻保持着一个老党员的高度警醒,他常说:“我只是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我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在国家、学校、周围老师的关心支持下,与团队、学生、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沉湎于过去的功劳簿,面对明天,他时刻保持着昂扬的精神,不忘育人初心,踏实做好科研,李路明还一直奋斗在路上。
供稿:航天航空学院 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