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教大国迈向高教强国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今天,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实现了大众化的目标,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更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后大众化时代,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布局和质量等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改革开放的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稳步扩大的一个时期。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从598所增加到102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招生数量年平均增长率在9%左右。
但这个发展规模和速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此,1999年中国政府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定。当年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1.54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比预定计划提前8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根据教育部2007年的统计,当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3%,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总人数超过2700万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跃居世界之首。
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件,它不仅拉动了当时的内需,间接推动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本身与时俱进地进行战略转型。
扩招加速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程。1985年,《中共中央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99年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改变办学体制,实行投入、经营、管理多元化,开展多种形式办学。
经过8年多的持续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改革覆盖面广,涉及到900多所高校,克服了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扩招也推动了教育制度创新,带动高校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更加开放地面向社会办学。
全面提高高教质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提前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目标,进入了后大众化时代,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为加快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1991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211工程”在《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及。1995年,《“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发布,“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002年,“211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从2002年起实施。
“211工程”是一个以倾向性资金为保障实现重点办学、有选择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工程。截至“十五”规划末期,“211工程”共安排建设资金292.94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为87.55亿元。
“211工程”为随之深入推进的“985工程”奠定了重要和稳固的基础。为促进一流大学的创建,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简称“985工程”。
与“211工程”不同,“985工程”是在前者努力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的具体行动纲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其核心的目标。其一期工程侧重学校的整体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二期则是“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
国家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增强了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科研实创新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获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和对经济社会法制具有重大意义与推动作用的重大成果。
教育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为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对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这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面对的对象包含了所有高校,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质量普遍提高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评价和管理的经验。
改革与创新仍有较大的空间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需要多方面探索的,数量的发展只是其中一个指标。为了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多元化和高质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的研究、试验和探索蓬勃地发展起来。一方面成立了相关行业组织,对诸如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布局调整、管理体制、办学自主权、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社会力量办学、后勤社会化、科技创新、学术规范、招生分配制度、学籍学分制度、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制度等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探讨;另一方面逐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有序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学生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步入就业市场,扩招政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尤其近两叁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降低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不均衡的原因,高等教育在东西部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发展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重点高校和一般院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致使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仍存在问题,发展状态不太理想,造成了教育资源新的紧张形势。
此外,由于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资源(包括教学、住宿、餐饮等硬件设施,以及师资、管理等软件资源)的紧缺和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滑坡,培养的人才不达标。一些院校在大发展条件下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地方高校的扩招持续冲动难以遏制,导致了教育公平和效益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质上体现了规模扩张的目的,高等教育在质量普遍提高方面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不过高等教育还面临结构的变化、布局的合理、质量的提高、评价的导向、制度的创新等一系列更深层的发展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仍有较大的拓展和试验空间。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充满生机和活力,尽管未来的改革和创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高等教育不会放慢发展的步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历史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来源:《工人日报》 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