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力:20年的信念只为当一名好老师
●学生记者 王涛
工业工程系教授,常务副主任。2001年负责筹建我校工业工程系。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发明奖、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励等,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受母亲影响,郑力从小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得非常神圣,高中时代就憧憬着成为一名教师。直至今日,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喜爱。
良师严父
17年的教学生涯,“让学生成才”始终是郑力放在第一位的目标。
在学生面前,他用策略和耐心展现自己严父与良师的双面形象。“我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家里条件非常好,但学习的自理能力却很差。我让他每天下午5点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每天给他打分,持续了一个半月,他真的学会如何坚持做好一件事了。”他笑着谈起这段回忆,补充道,“其实如果我稍微放松一下,也可以让他过了。”
本科生也没少让郑力费心思。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一位同学因毕业设计出现问题而无法得到推研机会。为了开导这位同学,郑力竟用手机打了一天的电话,用完两块电池。郑力告诉他:“人的一生中谁都会遇到挫折,你就只当是摔了个跟头,在社会上积累经验磨砺自己。再考回来,只要你考过,我们一定招你。”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比如考试,我不会因为大家喜欢高分就给高分,更不会从教学评估拿高分这个角度来考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他坚守的职业原则。
幸福时刻
谈起与学生之间的难忘细节,郑力如数家珍:“我到外地访问,会碰到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都和我很亲热,跟我谈他们的人生和工作进展。每当听到他们工作发展很顺利,我都非常高兴。这是对我们辛勤培养的最好回报。”
2008年6月,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学生给郑力带来了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杯,而他与郑力只不过是一面之交。
有一年,一组大叁学生第一次到公司实习,郑力很不安:“毕竟在工厂是真刀实枪地做,而且我们系偏管理,他们那么年轻,人际关系也不是很熟。”然而,这组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我接到公司的表扬电话时,我真是高兴。”但除了“高兴”、除了笑得更灿烂,朴实的郑力不再有更多、更复杂的言语了。
大师未满
“作为老师,我希望能成为自己想像中的大师,希望像孔子那样授业解惑,或者像杨振宁先生那样创造新的知识……我正在努力向理想中的好老师目标迈进,一直也不敢放松。但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科研对社会的贡献来讲,我觉得自己离一个大师的要求还很远。”
面对眼前这个被他称为“无价之宝”的“我最喜爱的教师”奖,郑力除了珍惜,更感受到压力。“我知道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工业工程系教育理念的认同。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兢兢业业地向这个目标迈进。这是我每天踏踏实实在做的事情。”
学生感言
读到这段我们写的话的时候,他该是眯着眼睛,习惯性地、似笑非笑地眯着眼睛。
我们希望眯着笑眼的他能够读懂,我们对于他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欣赏、尊重与感激。太多事情对他来说也许已经是习以为常,但这些点滴却常常让已经毕业了的我们回味至今,并且会在未来一直陪伴我们。
他与工业工程系从邂逅到相伴成长是段美妙的故事。在工业工程系的这8年,他在同学中在老师中拥有着不可动摇的威望。可是,尽管名声越来越大,他却一直保持对学术的勤奋和执着的良好习惯。如果非要说这8年来他有什么不同的话,该是那曾经略显青涩和腼腆的青年,如今早已沉稳而自信。他坚定地站在了推广工业工程社会应用的最前沿,他深入浅出地为公司家引入工业工程的理念,他不厌其烦地让我们的研究增加验证的环节。在二十出头这充满创造与无限可能的年龄,我们每次与他的讨论总是愉快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
他有很多繁冗的事务性工作。但是不管多么忙碌,他都会坚持每周参加与学生周五的例会以及周二的学术报告。他常常是风尘仆仆地从车站赶到了办公室,或者是推掉一些手边的会议,尽可能地把这段完整的时间留给我们。他每一周的努力与每一次的坚持,或许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我们清楚的记得有一次组会开到晚上七点多,当我们互相招呼着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他却急匆匆地穿过人群,说“我得赶紧走,大一的学生约了我去给他们讲讲大学生活,我不能迟到呀”。就在这一刹那,整个实验室显得格外安静……
当我们深夜因为一些学术上的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很抱歉打电话到他家里,他也不会生气,他会告诉你他已经习惯了,他并不介意,甚至会称赞你的勤奋。当我们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发愁时,例如实验室的总插座坏了,暑假有几天没地方住了,他总是记着,悉心地帮你打理。当我们独自徘徊的时候,他更愿意静下心来,与你分享他自己在学业、事业上的小故事和成长的过程,甚至扶你上路般地,为你构想未来的生活与家庭。他似乎只是习惯性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不知道因为他的存在,早已为我们的大学生活,抹上了一缕质朴与温馨的色彩。
——工业工程系 孙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