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新生导引进行时 - 正文

2009级新生导引项目导师故事连载之一

教书育人,教师本分

——记机械系新生导引项目导师曾大本

郭超

  曾大本老师,1937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1年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冶金系铸造工艺及其设备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开始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机械工程系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成形制造过程中的组织结构遗传机制及控制理论、轻金属材料精确成形制造技术、半固态金属成形方向的研究。1991年11月至1998年2月曾任系副主任,1995年12月至2000年11月曾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材料加工工程学位分委会主席,1999年开始任校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委员。已连续两年担任新生导引项目导师,受到学生的好评。

  清华园,每一个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当我们真正踏上这片神圣之地,面对纷杂的校园生活时,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许并不轻松。在很多新生同学的脑海中,“茫然”与“忐忑”是入校初期的一种常见心情。大学,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注定我们的大学生活会有更多的曲折与坎坷。一名新生要顺利过渡到清华的生活状态,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幸运的是,清华有着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优良的育人环境。近两年,学校又在部分院系试点“新生导引项目”,引导大一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新生导引项目通过选聘一批有思想教育经验和热情的优秀教师,对新生成长给予技术性指导,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机械系退休教师曾大本老师连续两年参与导引项目,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教书育人的岗不能退

  虽然已经退休,曾老师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他说可以退休,但不能退岗——而这个岗,就是教书育人的岗。说起九字班的这群孩子,曾老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将与这群年轻有活力的学生在一起视为一大乐趣;他认为,教书育人,乃教师本分,“新生导引项目”恰好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因此,当系党委书记单际国老师向他发出邀请时,曾老师便欣然应允,并完整参与了两年来的“新生导引项目”。

  曾老师认为,加入新生导引项目,一方面是荣耀,另一方面则是沉甸甸的责任。清华在国际国内有着良好的声誉,有这样优秀的学生,可谓学校的幸事;而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四年之后,能否成才,是否仍然出类拔萃,还是一个问号。曾老师直言,清华教师是有责任的,我们的担子并不轻。

  近距离接触,个性化引导

  采访前,我看到很多同学写给曾老师的话,亲切真诚,令人感动。九字班辅导员李培旭告诉我,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位有经验有热情的导师,他为同学们感到幸运。这位曾老师,究竟有何魅力?采访时的一段小插曲回答了一切。

  和我同去采访的是机93班的摄影记者龚达同学,在采访前的空档,曾老师就和他打开了话匣子。“家在哪儿”,“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哪些科目没学好”,“还不错嘛,第一名只可能有一个的嘛”——话虽平常,但其中的亲和力让这段对话轻松活泼,毫无尴尬。

  这就是近距离接触。曾老师坚信,只有近距离接触、只有深入同学生活,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困惑,才能有实效的引导好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项目开始的初期,在紫荆食堂地下一层的比萨店里,这位老人就和一群单纯可爱的孩子,一起为同学庆祝生日。一次次,曾老师来到同学的宿舍看望大家,一起去紫荆食堂吃热腾腾的饭菜,一起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拍照留念。他让同学们逐步感受到,老师们并不只出现在课堂上、会议上、实验室里,老师们同样可以出现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

  正是近距离接触,曾老师能够很快发现同学们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次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曾老师发现一部分同学不太喜欢体育运动,更喜欢“宅”在宿舍里。对于这些同学,曾老师专门找到他们并鼓励他们能够从宿舍里走出来,向他们解释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和小组长沟通,希望能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每周带领大家进行体育锻炼。在曾老师的鼓励下,小组同学都从宿舍里走出去,积极地锻炼身体。正是这些类似的事情让曾老师和同学们走得更近,心连得更紧。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曾老师将新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总结:一是面对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摸黑行走没有底气;二是一下子脱离了老师家长的束缚,容易放纵自我,出现诸如“60分万岁”的心态;叁是原来都是佼佼者的同学,十分害怕“考砸”了,对自己缺乏信心。

  针对这些问题,曾老师为自己定下目标:一是要给予基础性指导,让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是要让同学重新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位同学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优点,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成才!”

  平等交流,循循善诱

  在同学的描述里,有一名同学这样说道:“在他那里,我们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此难得的师生关系,曾老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曾老师谈到最多的就是“平等”。

  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敬而远之,“敬”是好的,但“远”就未免太可惜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总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能总摆出“教训”的姿态。曾老师十分注意这一点,和学生接触前,他会鼓励学生置疑,挑战他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能够与同学换位思考,让同学感到,自己的观点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平等交流,才能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曾老师更注重发挥同学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比于“你们应该怎样”,曾老师更愿意说“我不同意……我建议……”。在一次班会上,同学们对即将到来的一二•九学生节晚会文艺汇演热情高涨,准备全班投入,而大学的第一次考试也迫在眉睫。曾老师和大家交流说:“我觉得不科学;虽然热情可嘉,但并不一定每个班都要唱主角,量力而行做好配角,才能有一台好戏”。一个巧妙的比喻,提醒同学们要分清主次,分配好时间。

同学们给曾老师绘制的漫画像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夕,曾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条短信,而每位同学的短信并不完全相同。期中考试失利的同学,收到的更多是鼓励的话语。短信末尾的一句“大寒节气,注意防寒,别感冒了”尽显关爱之情,而学生们也通过短信向曾老师表示感谢,并且为曾老师送上了一幅漫画表达最真的祝福。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曾老师视之为珍贵的财富,力量的源泉。

  愿望:全天候的育人环境

  采访期间,曾老师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时间有限,做得还不够,系里还有许多老师和他一起正在构建这个育人环境。机械系党委副书记崔旭龙老师给予导引项目密切关注;机93班的两位导师瞿体明和许庆彦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系党委学生组组长兼机92班主任马明星老师更是和辅导员队伍一起,和同学住在一起,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说起教书育人,曾老师总是满怀激情,他希望学校能够为新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育人环境,即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导的育人环境,而不是仅仅靠一门课、一次会议、一次报告。我想,这也是每一名教师的愿望!(供稿 校团委 编辑 襄桦)
 

2010年04月2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