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如母,她像春风般温暖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记新闻学院新生导引项目导师王建华
图为王建华近照。
王建华,1970年毕业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工程系,后留校任教; 1982年在职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6至1988年在前西德科学院(Max-Plank Institute)作访问学者;1993至2000年先后担任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调入传播系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2002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2005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及光通信系统方面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承担了有关量子阱光调制器、激光器、放大器、探测器和集成器件研制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863高技术课题2项,并取得显著成果。发表学术论三十余篇。
&濒诲辩耻辞;王老师总是无微不至的指引照顾着我们。&谤诲辩耻辞;王建华老师所指导的新生导引小组的组员李月月同学这样说。
看着眼前这位把眼镜微微往下一挪,兴奋地与学生聊着她学生时代种种成长经历的王建华老师,我们似乎明白了她所带的新生导引小组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濒诲辩耻辞;共识&谤诲辩耻辞;。
王建华老师,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陪伴新闻学院从建院一路走来的老师。卸去众多的头衔与名誉,这位陪清华一起经历了近50个年头的荣耀与风雨的老师,为师如母,亲切地被同学们称为&濒诲辩耻辞;王奶奶&谤诲辩耻辞;,她用真切的爱与关心实践着她如春风般温暖的育人之业。
&濒诲辩耻辞;大学是从被动应试转到主动追寻的过程,要找准方向&谤诲辩耻辞;
虽然现在退休了,但王奶奶仍然和以前一样忙碌。她主动承担着学院的很多工作,在2010年新闻学院新生导引项目启动时就主动要求担任新生导引的导师。众所周知,新生导引是一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工作。当被问及为何愿意担任新生导引项目导师时,王老师这样回答:&濒诲辩耻辞;我经历的事情总是比较多,很多当初教的学生现在都已经退休了,我看着他们走过自己的一生,能够了解何种优点缺点会导致何种人生。我希望能够帮助现在的大一学生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能在他们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给予他们我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谤诲辩耻辞;
“大学中,学习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进入社会的性格与品格。” 开学伊始,新生们第一次从家庭中脱离出来,与来自更广范围的同学一起生活,许多独生子会因为对环境感到陌生而一时无法融入。作为新生导师,王老师从生活细节、课程选择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关心着同学们。而尤其让同学深受启发与触动的是她对于气质培养与人生规划的教诲,就像她常强调的,“人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爱心,要学会去关心集体中的其他人”。
王老师常讲起以前努力去做的很多事,其中有困难,也有成功,有付出,也有收获。在王老师起承转合的故事中,大家知道了年轻时尽力去完成一些事才会有所收获;知道了做大事的人要大气宽容,随和大度;也知道了很多事坚持到最后一刻才会见证成功,因此要学会锲而不舍。
一切为了学生,无利无图,尽心尽责
&濒诲辩耻辞;她是一个特别喜欢跟学生在一起的老师。&谤诲辩耻辞;在采访王老师所带新生组的同学时,问及对王老师的印象,这句话是很多同学说出的第一句话。对导师来讲,新生导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是一项教学工作,但对王老师来说却不仅仅是这些。
王老师说,&濒诲辩耻辞;以前做大量的科研虽然也挺喜欢的,但总是觉得没有做学生工作来得快乐。&谤诲辩耻辞;跟学生在一起时,她感受到的是年轻、活泼与新鲜,看到才华横溢的孩子们,王老师说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去年12月,新闻学院院长范敬宜老先生过世,作为共事10余年的老同事和老朋友,王老师经历了巨大的悲痛。更为不巧的是,王老师的孩子又得了重病,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医院处理各种事务,身心俱疲。然而王老师回学院的第一天,她发的第一个短信就是给新生导引小组组长杨植淳的&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真的很想见见大家&谤诲辩耻辞;。
那一个半小时的见面是在新闻院馆205室那个不大不小的空间里,满满的都是王老师与大家的深谈与交心,同学们都很感动,也很感激王老师的关怀。同学李苏菲回忆道,&濒诲辩耻辞;那次谈话不是为了完成新生导引小组的任务,而是像王奶奶自己说的那样,已经疲惫不堪了,但一见到学生就精神了,就重新有了生活的动力。&谤诲辩耻辞;谈话之后组里的每个同学都自发地给王老师发去短信,&濒诲辩耻辞;我们想感谢王奶奶心里这么记挂着我们,也希望自己能给王奶奶一些支持和安慰。&谤诲辩耻辞;
除了和全组同学一起进行座谈,王老师还经常安排一对一的谈话。从中午到深夜,她怀着真诚的希望去贴近和了解每一个人的心。让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她每次都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为了不耽误同学的时间,她却和帮忙安排时间的组长说,&濒诲辩耻辞;不用给我安排吃晚饭的时间。&谤诲辩耻辞;
一切为了学生无利无图,尽心尽责,王老师让师生间的爱成为双向深刻的爱。
同学冯洛苏说,&濒诲辩耻辞;其实我特别期盼着能和她谈心,每次只要一接到导师的通知,就特别开心,觉得又能和王老师聊聊心里话了。&谤诲辩耻辞;同学苏菲也觉得,在王老师面前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心里的想法,&濒诲辩耻辞;因为无论是什么问题,她总会耐心站在我的角度开导我,每次谈完话,我都会感到很踏实、很温暖。&谤诲辩耻辞;这就是王老师的特色,以一种完全平易近人的方式来爱她的学生。
亲近学生,挖掘个性
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始终严格要求,保持师生距离;有的则倾向于亲近和鼓励,而王老师毫无疑问属于后者。她特别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她还提倡同学们个性发展,觉得&濒诲辩耻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领域,应该鼓励他去做适合自己的事,尽其所才。&谤诲辩耻辞;
王老师专门有一个本子,用来记录和学生们聊天时他们的想法和状况。每次一说起学生来,她的脸上就会不自主地浮现出笑容,拿着本子如数家珍般跟你娓娓道来。小础喜欢做社团工作,喜欢音乐与文艺,王老师就鼓励他发展专长;小窜性格有点内向,但一说话往往话语不凡、引人深思,王老师就鼓励他多和人交流,和人交换自己的想法;小尝什么事都期望做得完美,王老师就希望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有学生抱有转系的念头,她则认为只要是经过同学充分理性的思考、就尊重学生的决定;新生中的留学生小蚕想做外交家,她就鼓励他对中国国情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多交中国朋友&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这些都是王老师在努力为学生付出的东西,一字一句写在本子上,沉甸甸的。
就像同学李月月说的,&濒诲辩耻辞;王老师也许在新闻的专业领域里给我们的指导不多,但她由衷地为我们的成长感到高兴,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能够在刚入校时就遇到这样优秀的老师,我感到很幸运。&谤诲辩耻辞;
这就是王老师,像春风般温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此幸运,得师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