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良师,乐做益友
——记我的导师赵晓波
●工业工程系 耿维
入选理由:他不苟言笑,严厉中却充满对学生的关怀,他推掉所有的活动,为的是与弟子促膝交流。十几年的风雨,他精心讲好每一堂课。“做科研没有假期”,他用信念,实现着对做好学问的承诺。
常睡到后半夜就爬起来拿笔记下想出的好方法,此乃学者之风范。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甫入清华,便已听闻梅贻琦老校长的此段名言。在学校待得愈久,接触过的老师愈多,对此的感悟也便愈深。清华正是大师云集的所在。我的导师赵晓波老师,是这所大学里众多优秀老师中的普通一员。教书育人,讲究的是“学为人师,德为世范”。在这两个方面,赵老师笃行不移。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专业上,赵老师专心学术,潜心科研。他治学严谨,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做科研,没有假期。”这是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他自己每天从早到晚勤奋工作而不辍,周末和假期工作也是常态。做研究,就要有热情,就要能钻得进去,静得下心来。他是钻研学术的典范。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小白板,上面公式、符号与示意图常有而常新。他在一次全系博士生论坛上给大家讲,做研究是不可能停得下来的,任何时候脑子里都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蹦出一个好想法,“我自己常常是睡觉到后半夜,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爬起来就拿笔记下。有很多好的结果就是这样出来的。”这成为了系里同学们口中的一段佳话。赵老师还有一件事情在系里同学中深有口碑,那就是他的严格与严谨。系里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大家最“怵”的就是他。模型假设上有什么不尽合理的地方,数学表达上有什么不甚清楚的地方,算法结果上有什么不太满意的地方,他都会给一一指出来。当然,更多的时候,他还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思路。这又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同学现在已经博四了,提到四年前本科毕设答辩时面对赵老师的情景,说起来仍然恍如昨天刚发生一样让人记忆深刻,深感收获颇多。
培养上,赵老师用心指导,细心点拨。推研的时候,我去找赵老师。他听我讲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听我讲自己的人生规划,然后给我分析读硕读博的不同走向,分析怎么样更适合我。刚开始读研的时候,他拿着系里的课程列表,根据我的具体情况,讨论哪些课适合去听,哪些内容需要去了解去掌握,制定我的培养方案。他每周会专门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听我们汇报进展,听我们讲自己遇到的问题,一起分析和寻找解决办法;听我们讲后续研究的安排,一起制定工作方案。研究中有什么新想法新问题,我们随时都可以跟他约时间讨论。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很多新的结果就在他的那块小白板上诞生了。我在整理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赵老师从第一稿开始就不断给我以意见。他会逐字逐句的看,甚至修改一些英文文法上的小错误,然后跟我讨论下一稿的修改方案。他跟我说,要注意每一次修改前后的异同,要细心体会,去培养自己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一篇文章要花大力气写好,以后再写就有章可循了。
生活中,赵老师热心助人,关心学生。赵老师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要专心科研,把专业领域内的事情搞好,不能分心搞其他的东西。他要求我们不要出去找兼职,如果生活上确实有什么困难就跟他讲,他会跟我们一起来解决。我在系里做带班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拿出一定时间来做学生工作。赵老师跟我讲他在系里做工作的心得,讲如何计划好时间、安排好时间,做到科研与社会工作兼顾。赵老师每年都会给课题组的毕业生们饯行,鼓励他们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他还会请我们到他家里参加家宴,促进组内的感情交流。课题组内,其情暖暖,其乐融融。
我们在校园的这些年,学习知识,累积经验,以备将来千里之行。有良师,则可以指正,以免误入歧途失了方向;有益友,则可以匡扶,以免力有不济半途而废。良师益友兼而有之,指导、提携、支持,于我们的成长就大有裨益了。赵晓波老师正是这样的良师与益友。他对科研的热情与理想,他对学生的关爱与帮助,仓促间竟难以详述。我只能道一声,赵老师,我的良师益友,谢谢您。(校研团委 研通社供稿)
赵晓波 男,汉族,博士,1962年11月生于湖北省嘉鱼县,现任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工业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运筹学与物流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权威杂志Operations Research、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Naval Research Logistics、IIE Transaction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获美国工业工程学会(IIE)教学创新奖。曾任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副编,现任《工业工程与管理》编委会委员、中国运筹学学会排队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运筹与管理学会(INFORMS)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