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酒泉,我无悔的选择(二)
——走近叁位签约酒泉的清华本科毕业生
●学通社记者 刘嘉楠 《业余党校》报记者 黄琼 研通社组稿
走在清华的校园里,他们也许不会引起任何关注的眼光。匆匆而过的身影,跟任何一个普通的清华人没有区别。他们不是在社会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学生干部,不是在各项活动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在学业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牛”,他们,就是普通的清华人。
当在清华园走过了四年的春夏秋冬,当毕业的日期开始倒数时,他们却做出了一个极不普通的选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去国防部门是我从小的愿望”
阮晓雷,工物系0字班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将去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他在接到记者的电话以后,很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站在记者面前的阮晓雷,一身灰蓝的运动服,400多度的方框眼镜——一个朴实的清华男生的形象。聊开后,记者才发觉这个外表普通的工科学生的确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阮晓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唯一特别的,大概是他的父亲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过四年兵役。他做出去酒泉的选择,父亲是最支持他的一个。
“小时候就觉得军人是正义的化身,很神气。”他笑着说道,“长大了,渐渐对军人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解……”“你想想,外面这么乱,国内却这么平静,都是谁在守啊?”
阮晓雷从小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进入国防部门,但高考时由于视力问题没有成为“国防定向生”。“当时我们班里前几名,除了我都去军校了——我们班都特别向往军校。”没有能够成为国防生,阮晓雷以为自己将会与军人、与部队失之交臂了。
直到临近毕业,面临着就业的选择,阮晓雷才找回了自己的坐标。
“待遇,我不是没想过”
“总得能吃得上饭吧。” 阮晓雷开玩笑地说。
他是贫困生,参加工作后还得还助学贷款,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很大,所以选择工作时也有诸多考虑。一开始,他也和多数同学一样,把目光投向一些大型公司、公司,也考虑户口、工资,后来发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校园BBS上,大家讨论的都是这些东西。直到最后确定去酒泉,他松了口气:“终于可以不用去讨论户口这些东西了。”现在回头想想,他也觉得自己的想法的确有些另类。
最初,阮晓雷还有另一个选择——大亚湾核电站。无论是工资还是其他条件,大亚湾都比酒泉更理想。但是,当他知道有机会去酒泉时,毅然放弃了大亚湾的面试。“同学们都认为我不应该放弃面试,毕竟多给自己留一条路。”但是,阮晓雷不给自己后退一步的机会。从小就向往军人生活的他,这一次再也不愿意和理想擦肩而过。
在3月2日招聘之前,他去过一个招聘会,那里有一个部队招聘驻京代表。“我问他们一个月能有多少工资,我每个月还得还700元的贷款。”他说道,“他们说如果这样,大概只够我吃饭。所以我没办法考虑了。后来,在3月2日的招聘会上看到酒泉在招聘,一下就有了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感觉。”“这个选择开始也是无心的,只是想到爸爸年轻时那里当过兵,觉得自己也应该去看看。后来自己认真想了想,觉得确实应该去那里……酒泉那边给的条件,我也可以接受。”
去这样一个地方,难道就不怕苦吗?
“年轻人,吃点苦怕什么。我这人比较倔,别人说苦,能有多苦,我倒要去看看。”朴实的几句话,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准备苦多久?开始也担心进去了,十几、二十年都出不来。”(笑)“后来清楚了,四五年后如果不适应也可以离开。但如果适应,我希望能一直干下去,甚至在那里安家。”他很认真地说道。在这个朴实的清华人身上,笔者读懂了一份对国防事业真挚的感情。
临近采访末,记者问阮晓雷是否有些特别的体会想和其他同学分享。他想了想,感叹道:“清华是个好地方!学校的资源真的很丰富,我很遗憾自己没有用最大的力气去学,现在要走了,才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在清华,不怕你学不到东西,你下多大功夫,就能学到多少东西。”
“如果能赶上几次发射,我会觉得挺光荣的。”
同样将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还有数学系0字班的薛熙。和阮晓雷相比,个子高高的薛熙显得更加外向。笔者在采访薛熙时,许是巧合,竟发现他们两人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无独有偶,两人来自同一个省份——江苏,父亲都是军人出身。阮晓雷的父亲在酒泉当过兵,而薛熙的父亲,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获过二等功。或许,生于这样的家庭,让他们对军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崇敬感,而当一名军人,大概是许多男孩子儿时的理想吧!由于成绩并非十分理想,两人最终都放弃了读研的机会。他们都希望在酒泉工作后再进一步学习。
和薛熙聊天,会觉得他的不少想法很实际。考研的分数不理想,他不想再花一年时间去准备,“这样压力太大。”他说,“我想工作,积累经验。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很多都去金融或IT业。我去酒泉,也是做本行,是做信息方面的技术。”
其实早在高考前,薛熙本来想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当时,我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当兵。”但因为成绩太好,在老师的建议下就报考了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来清华当然也挺好。”他笑着说。不过,四年后,他依然选择了军队,绕了一个小弯,却也兑现了当初的誓言。
记者问他,择业时是否考虑过其他部门或行业。薛熙很坦城地说:“考虑过,那些面试我也去过,例如证券公司什么的。但是,酒泉那边比较有诚意,而且也觉得条件合适。那边的政策也不错,两年后可以带薪读研。”
去酒泉,难道就不曾想过会很苦吗?“能有多苦?不就地方偏一点,差一点吗?我有些在军校的同学告诉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跟咱们清华差不多大小,离市区一百公里左右,像个沙漠里建起来的小城。”薛熙洒脱的口气,活脱脱一个充满闯劲的年轻人,“到哪里去没什么所谓,毕竟是男生,而且年轻,我对稳定看得不很重要。”
大多数人择业时,不愿选择这样的国防或军工部门,怕进去了出不来大概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对此,薛熙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想不用太担心。的确,如果做得好,成为骨干,可能不会轻易放你走。但在那里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也愿意干下去。这样的高技术部门,专家很多,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去其他的公司,例如证券公司,可能也就去干活儿,技术不会有提高。而且,去这样的地方,干上十几年,能赶上几次发射,我觉得挺光荣的!”说到此,薛熙神情有些激动。
谈到即将告别的大学生活,他说:“本科学的东西太少了,学的东西不够,找工作心里就没底。所以大家千万别颓废啊。其实在大三大四就应该想想自己今后该怎么办,大一大二如果有觉悟,就应该认真上好课。而读研,无论硕或博都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因为接触的实际东西少,真正就业时(和本科生)面临的困境也可能差不多。干个两三年,缺什么再补一补应该也可以。”他的看法,或许能代表部分清华“过来人”的声音。
航天,是神圣的
“主要是因为对航天有兴趣,可以使自己得到锻炼。像航天这样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自己会有用武之地。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机遇。”物理系0字班毕业生纵宝金同学这样实实在在地回答了他是怎样做出的最后选择。
选择了酒泉,就涉及参军。纵宝金同学说在此之前,他没有想过自己会参军。但当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他很容易就接受了。“大凡许多男同学,心底里都有一种对军事的热情和对英雄的景仰吧”,纵宝金笑了,在他看来,参军是男人应该经受的一种锻炼。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很多人眼里是神圣的,因为它地处神秘的西部,又因为那里神奇的航天和国防事业”,说到这里,他的眼中除了流露出无限的向往,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正如他说,“开始时酒泉给我的感觉甚至是太神圣了,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后来逐渐地了解了,熟悉了,感觉就更亲切了,觉得那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说到就业,纵宝金很有感触。他把就业过程比作人生的一次蜕变,这里有痛苦的比较和思考。他觉得,就业时关键是要不盲目,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现在很多人在择业的时候一看拿钱的多少,二看单位是外企还是国企,三看地域。但对他个人而言,钱的多少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我想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生活得快乐,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到酒泉去就符合这个标准,在那个环境下,我更可以改造自己”。
谈到对未来的设想,他说没有想太多,但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下去。纵宝金的沉着和坦诚,让我们看到了清华人的特质、看到了清华精神的烙印。
酒泉,是他们共同的选择。在我看来,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只是源于朴实的想法,但把这种想法兑成现实,却不能不令人佩服。阮晓雷和薛熙只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一员,当众多清华毕业生随着经济大潮不断涌向发达地区、大型公司、外资公司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却显得很不普通。或许有人以为,去国防部门,只是那些国防生或先进分子的事,而只有那些热门的行业才会有发展前途,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事实却是,同样普通的清华人,在不普通的选择之后往往能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我们应该记得,“神五”清华群英之一的胡军(载人飞船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主管设计师)在大学时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清华人。这些人,今天不也证明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清华人应有的民族责任感,在这些“普通”的清华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阮晓雷和薛熙不是开始,更不会是结束。我们期待着:清华人,能走出自己不平凡的路。
(编辑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