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项旭升:欲振飞在山城国企里的蝴蝶
●汽车系 郝莉
项旭升,男,1985年出生,是1字班年龄最小的同学。2005年7月毕业时,他选择了国有公司“二汽”,走进深藏武当山脉中的车城十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是埋头做事的那种人”
和很多新生一样,项旭升初来清华汽车系时,对汽车产业的现状并不了解,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认知。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某大公司举办的一次小型车展上,了解到真正中国自主研发的产物屈指可数。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主研发的产物,振兴民族工业、屹立世界之林只能是空谈。而民族工业的振兴,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不计较物质报酬,甘愿为中国汽车产业做点实事的新时代的年轻人。
大学期间,项旭升的社会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曾担任系刊的主力编辑、校红十字会部门的负责人等。提到他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项旭升认真地说:“学校很多很珍贵的资源,包括社会工作的机会,要好好利用。”参加社会工作,首先能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其次可以提高人的处世、交往与组织能力,有助于形成大局观。
另外,他还强调了社会工作对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红会”的部门负责人,他曾多次组织参加献血、临终关怀、看望艾滋病人等活动,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零距离接触。当年北京佑安医院那阴森空荡的走廊和第一次与艾滋病人握手时剧烈的心跳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但他还是伸出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据他当年的室友说,汽车系上下鲜有人知道他的工作能力,“因为他是埋头做事的那种人,而且做的都是一些不容易引人注目、受人称赞的实在事情。”
项旭升在二汽实验室工作中
一身汗一身油的“基础研究”
“你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再回去考虑一下吧。”
“你想要什么条件?”
选择东风商用车厂时,项旭升曾被厂方问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二汽东风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相对清苦的待遇还有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选择到那里工作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为数不算很多。
谈到他的选择,他说,“我不想做所有人都能做却对周边环境没有影响的工作,不想做除了涉及到薪水数量外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面对待遇悬殊的各大公司,他“固执”地坚持着这样的理念。
初到二汽,项旭升所在的部门——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研究部是一个全新的部门。作为第一个“吃基础研究螃蟹”的部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写策划书、购买或者租借仪器设备、搭建实验室、组织样品订货、试制调拨零部件、到搬运设备、安装拆卸,都需要他们自己奔走。在实验室一身蓝布工作服,一身油,一身汗对于做工程的人来说很正常。从部门成立之初“连电脑桌都是借的”到现在“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没有的正在努力解决之中”——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在房子周围拾花弄草;节假日出去郊游;搭伙蹭饭;参加公司组织的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倒也其乐融融。
“我想我会坚持下去”
当被问起他的收入时,项旭升说,与跨国公司的员工比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薪水固然重要,但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比单纯的物质上的富足更让人觉得幸福。
当然,想对偏低的收入一笑置之也并非易事。他打趣地说:每次回家都怕亲戚们问起自己的收入,当地的房价猛增至近3000元每平方米,这对收入不丰的他确实是不小的负担;此外,他一直计划以后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可是如何用自己的薪水既支撑整个家庭、又照顾年迈的父母,也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想我会坚持下去”,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用收入多少衡量个人的价值,可对项旭升来说,个人收入只是价格,做点实事,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个人的价值,才是快乐的源泉。
“我愿做那只蝴蝶”
多年前的二汽曾经有过大萧条时期,不少人走了,也有很多人留下。项旭升现在的师傅、领导中有好多是当年扎根二汽的老前辈,其中不乏当年因放不下手中未完成的项目而甘愿留守的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和个人存在着简单的数学联系,每个个人微小的进步积分得出的是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行业进步所带来的效应效益同样也会微分反馈给个人。
“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项旭升笑着说,“如果能多一个人投身到道路曲折的事业中,10年20年后每一个人起一丁点的正面作用,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我相信蝴蝶效应,我愿做那只墨西哥湾的蝴蝶,”项旭升坚定地说,“其实很多人都是蝴蝶啊!”(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