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在日前启动的教育部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举办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寻找身边的榜样”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校国防生因携笔从戎、青春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际行动被评为“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校园大使”,成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高校中首次推出的8个首都大学生群体和个人典型之一。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军队和国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我校已经毕业的两届国防生中,凡学业和身体合格者全部履约,投身国防建设。
&苍产蝉辫;第二届国防生出征仪式上,国防生宣誓以身许国
在清华有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有人因为热爱而选择,有人因为选择而热爱,但不论是哪种情境,在他们走出清华园的时候,高薪待遇、出国留学都不会使他们心动,一身戎装是他们青春的“名片”,“国防生”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1997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同志,要关心和支持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工作。”
2000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对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我校成为首批招收国防生的试点院校之一。同年9月,第一届国防生走进了清华园。
进入清华后,国防生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选择了去部队,可我们有能力走好这条路吗?”
电子系无011班是首届国防生班之一,在高分学生云集的电子系,这个班的入学成绩并不突出,不自信困扰着这群刚刚背负起献身国防事业责任的年轻学子。
为了更快适应大学学习,他们请来老师、师兄师姐,谈学习方法、介绍学习窍门。大一的一次微积分课考试“点燃”了他们的希望。那一次,国防班的一位同学成为全系11个班中两个考了满分的同学之一。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胜利,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和赶超其他班级的信心。
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无011班迅速形成,跑图书馆、泡实验室、拼命上自习,同学们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4年下来,无011班的学习尖子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在空军某研究所的实习中,一套本应由研究生完成的应用软件设计,4个大叁国防生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拿了出来,令研究所专家惊叹不已。
但国防生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他们重视学业,更注重让自己走入军人的精神世界,把自己变成一个“准军人”。
抗击“非典”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奋战在小汤山的解放军医护人员,将亲手折迭的一只只纸鹤和载着全体国防生问候的签名条幅送到小汤山,这时的他们已经把医护人员当作最亲密的战友。在“军旅行”实践中,他们感受到中国军人守卫祖国的骄傲,聆听着部队科技工作者的心声,“部队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部队”成为总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在马拉松比赛、田径赛场上,他们刻苦磨炼意志,让自己的身心向军人看齐。
四年的砥砺铸就了国防生军人般的性格,也支持了他们无悔的军旅梦,他们的目标也从初到清华时的“好好学,以后留在北京”变成了“生活上相对贫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多做点贡献”。在大城市与国防建设的比较中,前者退居其次。
2000级的赵晓林等同学舍弃了在北京部队大院的工作,选择到西部单位建功立业。赵志升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条件达到南京军区一线部队的工作要求,自费8000元做了摘除眼镜的激光手术。
2001级国防生张美玉放弃了留在清华继续学习的机会,选择到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深造,“即使从一个普通的擦甲板的海员做起,我也愿意!”是他立下的誓言;而他的同学胡嘉则选择了位于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觉得,肩膀上扛的不只是自己的脑袋,还有部队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寒假里,胡嘉特意去了一趟这个川南小城实地体验,回来兴奋地说着自己的所见所感。
如今,国防生的培养工作已走过了近6个年头,两届毕业生全部履约,奔赴陆海空叁军。从陌生到追求,从青青校园到绿色军营,国防生们在清华完成了一个现代军人的“预备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防建设舞台,燃烧激情,施展才干。
在首届国防生班中,党员比例达84.3%,全部投身军队和国防事业。以无011班为例,在28名毕业同学中,有13人由部队选派攻读我校博士、硕士学位,11人在部队院所及单位接受研究生教育,4人直接奔赴国防战线工作。
去年毕业的第二届国防生中党员比例超过了80%,60%的同学选择到京外地区军队单位工作或深造。
目前,包括两名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在内的2006届毕业生也已整装待发,开始描绘也许艰苦但充满使命感的军旅生涯。
而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在不断适应军队生活的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基层、进连队,谦虚谨慎、平和进取,有的连年获奖,有的在部队院校中继续深造。
清华国防生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以身许国的誓言: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我们不贪图舒适的环境,不奢望显赫的地位,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愿做国防建设中小小的螺丝钉,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摄影 郭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