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西藏情
-访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大年
学通社实习记者 杨安坤 蔡晨曦
一年,抑或漫长,抑或短暂,但这一年把他与西藏紧紧连在了一起。他就是刘大年,“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之一。让我们走进刘大年,走进那份属于他的西藏情结。
选择:果断而朴实
2005年8月,已经获得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核研院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刘大年,毅然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选择了那片他神往的土地——西藏。刘大年是第七届“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研究生支教团”16名志愿者中唯一一位顺利推完研之后申请去西藏支教的同学。
谈到当初的选择,大年说:“我来自甘肃省武威地区一个藏族自治县,家乡比较落后。每次回家,乡亲们眼里都透露出一种羡慕,但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身为藏民,他希望去西藏或是青海,可以多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也为那里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年说的很坦然,但那是一颗赤诚的心,一切于他都是那么自然。
本科期间的刘大年就参加过很多社会实践,一直关注社会,是求是协会的骨干会员。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一次长期的大型的实践,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大年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志愿在西部》,他引用了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要成长的话,就要与正在成长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一年的支教,大年把它作为一项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梦。
实践:艰辛与幸福相伴
刘大年去的是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虽然这是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但师资力量很薄弱。学生多、底子薄,这使得大年他们面临不小的挑战。
仅高一年级,就有24个班,每个班大概50人,考试时除了一个重点班,其它班全加起来及格的也经常不到十个人。
“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大年一说到学生成绩就止不住的叹息,“他们是听不懂,不是不想听。”由于教师缺乏,大年开始准备教物理,又准备教数学,最终还是带了6个班的化学,因为化学老师最缺。
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和保证教学质量,大年刚到学校的十几多天时常跟着高二的老师听课,学习教学经验。
在西藏支教的每一节课大年都很认真的准备,课外还坚持给学生们补课。在午休的时候,傍晚吃饭后也坚持去教室“溜溜”,希望能给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西藏教书没有成就感,体现不出水平,当地老师是这样说的。“现实确实很残酷,当我看到我的学生考了十几分,几分,甚至0分的时候,很失望,十分郁闷,甚至一度失去了信心。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这个主要不是学生或者老师本身的问题,教育之内教育之外都有很大的问题。”大年说。
但他知道真心必有回报,坚持决定一切。一年下来,有很多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好转了。他相信自己影响了很多同学,也培养了很多同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临走的时候,我很放心,也很乐观。我相信我的学生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有能力承担起建设西藏的重任。”
离别:沉淀的记忆
“来这里的时候,我有一腔热忱。临走的时候,我有巨大的成就感。无论是热忱,还是满足,都是这片神奇土地,特别是这里人民的恩赐。我希望我带来了什么,也希望我留下了一些什么。可这一切,都比不得你们的恩赐,你们可以看见,你们的老师满载而归。”这是刘大年离别时的心声。
“他们早上六点就站在门口等着,生怕我们提前走了,送我们哈达,扑到我们怀里哭……”大年说,“好多学生一遍一遍的道歉,说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让老师生气了。有些同学家里本来就很苦,还去买一些礼物送给我们,留作纪念。我们从西藏收获了太多,不是他们的礼物,而是他们一颗颗真诚的心。我们回到北京是7月7号,当天晚上就接到了他们问候的电话,现在和同学们还有电话、书信联系。”从大年的脸上可以看出,这中间包含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责任和思考。
谈到西藏一年的收获,大年很认真:
“第一是对精英意识的反思。有的时候很容易就陷入到这样一种意识:这里的学生基础不行,教学条件也不好,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而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同样有他们自己的优秀,比如聪明,勇敢,善良,真诚,能吃苦……所以只要你扎扎实实做工作了,就一定有成效。”
“第二是工作能力,有的时候你需要处理一些社会关系,你会发现,如果你从做事情的角度去处理这些关系,往往很容易,结果也很不错。在西藏期间我和学生,老师都有很好的关系,有一些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当你扎扎实实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会推着你走,让你进步,让你前进。”
思考:问题与希望并存
大年对于志愿者有很深入的思考。他说,作为一个群体,在志愿者活动中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志愿者自身,他们能得到锻炼,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我不提倡那种对西藏很向往,仅仅希望有生活体验的同学过去,我想这样也是坚持不下去的。但如果你是真正想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我希望你去走一走。”刘大年这样说。(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