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工物系毕业的马兰人(节选)
范如玉(1966届)
在祖国西北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一座随着核武器试验事业发展起来的马兰城,在内地还有一个人才济济、硕果累累、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现代化研究所。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马兰人为了祖国振兴、民族安危,在这块热土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许多从清华工物系毕业的同学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们有的已经奉献了青春热血而退出了现役,有的还在继续奉献着。
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归功于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军人的无私奉献。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勋中就有许多是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的。事实上,在这条战线上各个技术领域奉献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还有许多清华工物系的人。钱绍钧、叶立润、陈达、朱凤荣、王洪以及文革之后毕业的刘国治(基地现任司令员)、王群书(基地研究所现任所长)等就是他们之中杰出的代表。还有的清华人,如黄豹、倪元兴(工物系1961届毕业生)同志则过早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事业,每当我们想起他们,更感到自己责任的沉重。
我想可以说,正是或者主要是包括马兰人在内的这个战线上工物系同志的奉献与成就才体现清华工物系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当然,也正是清华工物系培养和输送了这些人才,使清华给予他们的才智与品德溶入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工物系的骄人成果才得以从这个侧面在历史中永恒。
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核武器试验是一项政治敏感的重大活动。参与核试验的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重大的政治责任。核爆炸杀伤破坏性很大,不得不在荒无人烟的荒漠中进行。这里烈日似火、寒风刺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的是沙粒饭,喝的是苦水浆,住帐篷,坐卡车,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对科学技术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不会心甘情愿承担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政治责任的,也不可能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并工作的。
感谢母校给了我们必需的全部教育,使我们具备了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思想和技术基础。
清华十分重视基础课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快找到了适应的土壤,开始发芽,并渐渐长成了大树。
清华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蒋南翔校长提倡给学生猎枪而不是面包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使得清华毕业的学生能比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的环境。
清华十分重视“三老四严”作风的培养。因此,一般来说,清华的学生都比较务实、办事认真、较真,这是他们能够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
清华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投入核试验这一特殊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清华常常告诫学生不要兜售清华香肠,使我们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工作中应该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今年是工物系组建五十周年,也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我们这一届不少同学已经退休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回顾过去,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母校和工物系的教育。当然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也应归功于清华工物系和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在此,我们也祝愿工物系今后更加朝气勃发,为祖国为人民也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