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一个文艺兵的抗战生活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离休干部 宋玉芬
各位领导、战友们、同志们、同学们:
我是河北唐县宋高和村人,家乡唐县城于1938年10月8日被日寇侵占,母亲和弟弟惨死在日寇的枪炮下。1939年9月,我带着强烈的民族恨,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当时我13岁。
我先到晋察冀边区民族革命中学学习,主要学习政治和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那时生活非常艰苦,有的人退学回了家。我无家可归,决心坚持到底。半年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唐县抗日妇女救国会任秘书,后来我又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开办的“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三个月结业后,于1940年7月分配到西北战地服务团儿童演剧队工作。从此我作为一名小文艺战士,在抗日烽火中,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党领导的文艺团体,1937年8月成立于延安,曾奔赴国统区西安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1月,中央决定由周巍峙任主任带队到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1940年1月西战团成立了儿童演剧队,儿童队的任务是通过文艺宣传把边区儿童动员组织起来,参加抗日工作。我们这些小文艺兵经常的任务就是唱歌、跳舞、写诗、写散文、刷标语,撒传单,走到那里,就把抗日的道理宣传到那里。
1942年秋,我所在的文艺小分队转移到阜平、平山一带山区,和当地父老乡亲一起进行秋季反“扫荡”。我们用革命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武器,我们编的街头壁报,内容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群众喜欢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实行“精兵简政”,西战团也进行缩编。我被分配到抗大二分校附中学习,主要学习文化、政治和外语。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只能以黑豆、高粱、树叶、萝卜为主食。由于日本鬼子的疯狂“蚕食”和“扫荡”,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上级又决定把我们抗大二分校附中调到延安去。从1943年2月11日到1943年4月30日,我们抗大二分校附中1300师生经过长途跋涉,历时近三个月,行程三千多里,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历经艰难险阻, 带着说不尽的喜悦,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43年8月,我接到校政治部调我到抗大七分校文艺工作队工作的命令。我背上背包,到合水县抗大七分校文工队去报到。从此我又回到了文艺宣传工作战线。
文工队并非全脱产专门搞文艺工作,我们也有大生产的任务。男同学主要是挖窑洞,开荒种粮、种菜,上山烧木炭,养猪羊等,女同学主要任务是用脚踏纺线机纺毛线。原来我根本不会纺线,经过学习都学会了。我们文工队女同志的纺车在窑洞里排成一行行,边纺线边唱歌,全校开展生产大竞赛。开始我们一天只能纺4-5两,还累得腰酸胳膊痛,后来提高到7-8两。劳动模范李振敏同学一天能纺一斤精纱,我努力向英雄学习,拼命追赶,最后也达到了一天纺精纱9两的水平,获得了纺纱突击手称号。当我们把自己纺出的毛线染成色,再用手工织成毛衣毛袜分给男同志穿上时,大家高兴极了。
除了完成生产任务,还要抓时间搞文艺宣传。我们常常分组下连队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创作、演出了许多节目,深受大家欢迎。我参加过秧歌剧《上天堂》、《牛永贵负伤》和话剧《把眼光放员远一点》的演出,还担任过秧歌剧《识字好》的导演等。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兴奋异常。在那天的日记上,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一阵热烈的狂笑
一阵兴奋过度的眼泪
一阵撕破嗓子的喊叫
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
不错,人民总会战胜敌人,正义终会战胜反动。”
6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集会隆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心情非常激动。在那场由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我和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一样是受害者和见证者,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的参加者和幸存者。我深知我们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是,日本军国主义至今不承认侵华历史,日本首相虽然口头上承认了,但是却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一次一次地参拜供奉着侵华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就是要以史为鉴,用过去屈辱的、被侵略的历史教育青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保卫和平。在新时期,作为一个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更好地学习并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牢记“两个务必”,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报答党对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