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五十年后再相会——记“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学生记者 姜晨怡 司宝欣
热烈的大礼堂
图片说明:热闹的大礼堂 摄影 郭海军
10月23日上午9点20分,大礼堂门前人头攒动,800多名原我校体育代表队的教练和队员们又回到了母校,参加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此时离庆祝大会开始还有40分钟。
9点30分,队员和教练员准时入场。场内前排是教练席;后排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区域,队员们则坐在这里。从开始入场到大会正式开始,教练席始终空空如也;而后面的队员区却热闹非凡,人们握手拥抱,回忆往昔。
“教练——”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者微笑着坐在队员席中。原来教练们都和他们的队员们坐在一起,时而倾听,时而诉说,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如果不是大会已经开始,教练们还真不舍得离开他们的队员到教练席就座。
校党委副书记杨振斌在大会发言中说,他是在“向学长作报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他引用的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这句话,让人们又回想起了几十年前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
体育教研部主任陈伟强,向体育代表队的成员们介绍了我校体育代表队五十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今年六千五百多名清华学子共赴马拉松赛场的情况。
原体育教研部曹宝源教授刚一走上讲台就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这位为清华的体育事业奉献了半生的老教授用十六个字概括了清华体育代表队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满身尘土,两袖清风,育人为本,英才辈出。”
代表队队员代表也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蓬铁权校友还特意为我校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写了文章,回忆他成为清华首批运动健将的那段历史。“希望我这点点星火能成燎原之势,燃遍清华的每个跑道”,蓬铁权动情地说。“代表队的队员们情同手足,我们之间的友谊是一辈子的。”的确,体育代表队更像是一个家。
一位61级机械系的足球队队员说,参加代表队不仅仅是提高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团队精神。他说离开学校后,他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进入工作角色,并且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得益于在体育代表队的培养。
11点15分,在场的所有代表队成员一起在大礼堂观看了雕塑揭幕仪式的现场直播。
揭幕仪式结束后,全体出席代表队的教练及队员们到西操,参加为庆祝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而举行的接力活动。代表队的教练和队员们走出大礼堂,但并没有急着赶到西操,而是在大礼堂门前合影留念。人们对着镜头微笑着,把这一刻永久的留在了记忆里。
据悉,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原三峡副总经理秦中一、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肃等校友均于当天来校一同庆祝我校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
“永恒的运转”---雕塑揭幕仪式
图片说明:雕塑《永恒的运转》 摄影 郭海军
上午11点15分,雕塑揭幕仪式在综合体育馆西侧举行。我校副校长郑燕康主持了揭幕仪式并讲话。体育代表队的二十几名同学和老师亲身参加了揭幕仪式,成为第一批目睹雕像的人。
郑燕糠宣布由两位代表队的校友揭幕,由大红布包裹的雕塑渐渐露出它的样子。“一、二、三”在一片掌声中,这件金黄色的名为“永恒的运转”的雕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雕塑描绘的是一位女性在掷铁饼一瞬间的姿态,体现了运动的动感和美丽。
这件名为“永恒的运转”的雕像的设计与制作者李象群,现为我校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雕塑大家之一。在1993年5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3届中国体育美展中,这件作品获特等奖,《永恒的运转》由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收藏。
接力--精神的传递
上午11点半,“庆祝体育代表队成立五十周年接力活动”在西大操场举行。这个接力活动由体育代表队的校友代表参加,他们都是50年代至今的杰出队员。
“接力现在开始!”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马季龙在写有“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紫色旗帜的护送下迈开矫健的步伐。马季龙、王兆钰、王丽成是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虽然他们的头发已经花白,但是在曾经拼搏过的操场上再次迈开大步,他们心潮澎湃。马季龙和王丽成分别是建校初期我校男子、女子百米纪录的保持者,均曾打破过北京市百米纪录。
“代表队的旗帜从五十年代的校友手中交给了六十年代的校友代表,这也象征着清华代表队精神的传承,”伴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话语,操场上数百名校友的目光转移到了蓬铁权身上。他加快了步伐,在阳光的照耀下飞速向跑道前方奔去,像一团炽热的烈焰。他是六十年代的校友代表,1956年入学,曾获马拉松运动健将的称号。他的爱人、女儿和儿子都是我校体育代表队的队员,被称为“清华校友运动员之家”。在第一个弯道处,1960年入学的张立华校友加入接力的队伍,这位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传奇人物,至今仍保持多项自行车全国纪录,也是当年世界500米自行车纪录的保持者。
一圈、两圈,旗帜从五十年代的校友手中向后传递,十年一个阶段,体育代表队的精神在到场的几百名校友心中燃烧。校友代表对越跑越快,把全场的气氛逐渐推向高潮。最后接过旗帜的是现役短跑队的队员胡凯,他2001年入学,曾获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百米冠军,在8月份刚刚结束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上以10秒29的成绩战胜专业好手夺得男子百米冠军,仅比国际健将差百分之一秒。听到主持人介绍现役运动的成绩的时候,很多老校友不禁交口称赞,“真是后生可畏呀,现在的孩子的成绩真不得了。”一位六十年代中长跑队队员说。
“能参加这个接力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这个操场上跑步,也让我好像回到了当年,想起我和队友们在操场上训练的样子。”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王丽成说。“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操场上都是煤渣,每个队员都有摔伤,但我们为了学校的荣誉,还是每天都坚持训练。有时候队员受了伤,但是为了把金牌拿回来,很多人都是缠着厚厚的纱布上场参赛,也没有一句怨言。我们那时候成绩可好了。”王校友骄傲的说,长了皱纹的脸上显得神采飞扬。“是啊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多这样的奖状和奖牌。”马季龙校友在旁边补充道,同时拿出一张印有17件奖牌和奖状的纸放在胸前,还补充道:“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五十年前尘土飞扬的操场上,我们的老校友矫健的身影和流下的汗水。
那些年,那些事
在庆祝仪式之前,记者采访了一些年过半百的老队员、老教练,他们的精神,他们在代表队的日子,让我们着实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我们知道那叫感动。
风采不减当年
李德宣是64级的游泳队队员,当年在代表队,让他最难忘的事情不是训练的艰苦和取得好成绩时的骄傲,而是一次比赛的遗憾。“当时几乎我们每一次参加比赛都是北京市冠军,只有那一次,因为一个队友失误,我们的接力项目成绩不理想,结果团体总分输给了北大,只输了一分。”李校友现在想起来依然感到遗憾。谈到代表队带给他的东西,他满脸骄傲的说:“带给我的东西太多了,让我终身受用。最简单的说,我的身体就比同龄人好得多。我现在还参加全国老年游泳比赛,现在我是55—59年龄组50米蛙泳的纪录保持者,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要把代表队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代表队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种运动精神,那不仅是简单的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拼搏、永不放弃。”51年入学的校友马志和这样说,他是当年中长跑队的队员。马校友当年训练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标准的跑道,他们就到校园外面去训练。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到西直门再折回来,或者是跑到颐和园,绕风景优美的昆明湖一圈再回到学校。“不管刮风下雨,我们都不缺席训练。”马校友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
在马校友代表队的体育精神的熏陶下,他的两个儿子也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从小练习游泳,成绩优异。大儿子马里更是曾在我校游泳队担任过队长一职。“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让我的孩子们身体强壮,在代表队训练生活的日子,也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加出色。平常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克服,更有承受力。”谈到孩子,马校友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问到两个孩子选择体育是否也是受了他的影响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了,我是要把代表队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样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练,心中永远的指导
在众多的男教练中,坐着一位神态安详的女教练,她身穿一件蓝色毛衣,头发已经花白。她就是原我校手球队教练唐慧珍。
唐老师是1950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应马约翰先生之邀来清华任教的。当时清华没有女体育教师。唐老师并不是学体育的,她只是个体育业余爱好者。由于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到清华来参加体育比赛,马约翰先生发现了这个人才,于是唐老师成为了清华的体育老师,一干就是38年。
当时的体育老师并不像现在这样专门教某个项目,而是所有项目都要教。“什么都得上,”唐老师说。唐老师曾经教过球类、体操、游泳、滑冰和射箭等多个项目,如果不是体育全才,还真做不了体育老师。
因为当时清华女生很少,所以全部女生的体育课是由马约翰先生和唐老师两位老师来上的。那个时候,唐老师每天上午给学生上课,下午就带体育队训练。最初清华是没有手球队的,唐老师刚来清华的时候带的是田径队。大概是1960年左右,清华成立了手球队,从篮球队里抽出了一部分队员,而唐老师从那时起便成为了清华手球队的教练。
“不是很累。”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就这样被老人一句话带过了。“我的学生都在后面,”唐老师指指身后的手球队队员们说。“不过有些人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唐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无遗憾。然而她培养过的学生太多了,她不可能清楚地记得每个人的名字。
今年已经77岁的唐老师身体还十分硬朗。退休以后她参加了北京市老年女子网球队。而直到现在,唐老师还每年要去打几回网球,锻炼一下身体。体育成为了唐老师的爱好,成为了唐老师的职业,成为了唐老师生命中的一部分。
(编辑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