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祖国现代化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党委书记 陈 希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四十周年大会,共同追忆四十年前那个万众欢腾、激动人心的时刻。1964年10月16日下午,是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员时庄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顿时全场欢腾雀跃。我校参加《东方红》演出的文艺队员,亲临这一激动人心、终生难忘的壮观场面。许多老校友都记得,10月16日的那天晚上,整个清华园都沸腾了,欢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枚原子弹的爆炸震撼了海内外,壮丽的蘑菇云仿佛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让海内外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了腰杆。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正是由于我国拥有了核武器,几十年来,我国才得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今天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5位是清华校友。在千千万万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数以千计的清华校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亲身参加1964年首次核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室任务的就有27位校友。我校许多院系的教师也都曾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过力量。今天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的时刻,我们要向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母校不会忘记他们!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成为清华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活动,就是要学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此成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精神支柱。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学长都曾先后出国学习工作过,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他们这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正是清华“自强不息”、“爱国奉献”光荣传统的集中体现。
老一辈科学家是如此,五六十年代的清华校友也是如此。他们不计个人名利,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毕业后奔赴边疆,长年奋战在茫茫戈壁,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为了打破世界核大国的核垄断,为了国家有强大的国防,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全,大家激情满怀、万众一心、不畏艰险,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地完成核试验任务,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校友们爱国奉献的大量生动事迹告诉我们,一定要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在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过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长期工作在核试验基地的1966届工物系校友朱凤蓉少将在我校庆祝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所说的“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话至今在校友和同学中已广为流传,成为激励青年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祖国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
第二、我们要学习他们奋发图强、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国防战线是高科技最集中的领域,而涉及国防的核心技术、尖端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攻克难关,攀登高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撤走苏联专家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研制试验成功的。1948年毕业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物理系的黄祖洽院士,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和于敏、何祚庥等物理学家开始进行核物理基础研究。在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同时,又开展了氢弹原理的预研工作,加快了氢弹研制的速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仅两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了。老一辈清华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培养的学生就要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民族安全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建功立业,展现清华人的风采。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清华人这一光荣称号。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他们直面困难、迎接挑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科技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研制成功的。1963年工物系毕业的陈达学长就是参与采摘我国第一朵蘑菇云的清华人。他的任务是要对核爆炸后蘑菇云中的烟云微粒取样,而后经过化学分析,来准确确定核装置的威力。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完全不知何从下手的情况下做起,克服了各种困难,冒着各种危险,硬是创造性地研究出取样方案。首次核试验顺利进行,取样队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人生之路也常常是曲折起伏的。“两弹一星”研制期间,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许多科技人员不但要克服自然和生活条件差的困难,还要受到精神上的冲击,忍受难以想像的苦恼、冤屈、批斗、人格侮辱。但大家以中华民族爱国知识分子特有的胸怀,乐观的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矛盾,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第四,我们还要学习他们大力协同,发扬团队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汇集了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的智慧,靠的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才取得成功的。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多学科、多领域成果的交叉和融合。任何一项大的成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都是集体的智慧的结晶,协作、协同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只有很好地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施展,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为“两弹一星”事业,为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了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她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能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涉及国家安全和涉及国家重要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岗位上,做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这一光荣的传统。
当今,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防实力。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突出国家意识,民族责任感,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己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择业机会也呈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学校为国家的重要部门(如大型骨干公司、重大工程、国防单位、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关、重要媒体,等等)、西部地区的第一线培养输送优秀人才,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涉及到学校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办学方向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攀登世界学术高峰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切实实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为了确保向国家重要部门、国防战线和西部地区输送优秀人才,1996年学校与中核集团合作,在工物系首创培养定向生制度,以后又在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下,在自动化、计算机、精仪、力学、电子等系建立培养国防定向生制度,并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第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等单位合作,扩展定向生专业范围。目前定向生已接近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每年达300人。工物系定向班已毕业了五届共340余人,先后到中核集团下属20多个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北核技术所等国防单位工作。今年毕业的首届国防定向班——电子工程系无011班和精仪系机07班共54名同学全部携笔从戎,到部队工作。
学校坚持鲜明的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优秀校友特别是年轻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爱国、成才、奉献”的主旋律,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倡导“我的事业在中国”,“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鼓励学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确舆论的引导,大大激励了学生中爱国、奉献的政治热情。首届毕业的国防定向生在给江泽民主席的信中说:“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今年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有33%、研究生有42%到国家重要单位、国防部门和西部地区工作,比往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项工作现在做起来很难,但我们坚信,目标明确后,做工作和不做工作不一样,认真做工作和不认真做工作不一样。大学生总的来说是有激情的,这需要我们去激发、去引导。学校将一如既往,锲而不舍,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举行这样的纪念大会,就是要通过那些献身国家建设的优秀校友们的成长事迹,激励广大同学继承清华人“爱国、成才、奉献”的光荣传统,到国家主流行业,到国防战线去锻炼自己,上大舞台,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摄影 郭海军)
(编辑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