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原子弹爆炸40年 - 正文

无标题文档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在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康日新

(2004年10月16日)

  四十年前的金秋十月,祖国西部上空一声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掌握了原子弹尖端技术,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壮了军威和国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今天,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召开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大会,共同回忆我国核武器研制取得成功的辉煌成就和那个火热的战斗岁月,进一步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秉承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对引导同学们投身国家安全和民族进步的伟大事业,意义十分重大,也是贯彻中央提出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行动。

  在此,我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向为“两弹一艇”研制和培养核科技人才作出贡献的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校系领导、教授以及教职工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让我们再次回顾、永远记住那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光辉历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建设百废待举,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和核威胁、核讹诈。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认识到,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造自己的核盾牌。

  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1955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毅然做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与核武器研制的历史篇章。

  为了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急需培养大批的原子能科技人才。为此,中央指派刘杰、张劲夫、钱叁强、蒋南翔、江隆基等8位同志组成培养核科技人才的领导小组,迅速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

  在攻坚决战阶段,中央专门成立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组成的中央专委会,直接领导和协调原子弹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在首次核试验前不到两年时间内,召开了13次会议,解决了100多个重大问题。这在其他行业是从来没有的。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在中央专委的直接指挥下,二机部调集力量,组建队伍,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方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具体组织实施了核工业创建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0年7月,二机部提出“叁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的总任务,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同年8月,二机部向所属单位发出《为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而斗争》的电报指示。1962年9月,二机部向中央上报了争取1964年,最迟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

  老一辈核工业人以对党的无限忠诚,高昂的爱国热忱,忘我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艰苦的努力,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1955年,地质队发现一大批放射性异常点,1958年提交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1958年7月原子能研究所建成重水研究堆和回旋加速器;1960年4月,湖南铀矿山公司开采出第一批铀矿石;1962年5月江西铀矿公司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重铀酸胺,同年9月湖南铀纯化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物; 1963年11月,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整体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首次生产出原子弹核装料高浓铀合格产物;同年5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核心部件。

  1964年10月16日15时,西北上空那声惊天巨响,至今回荡在我们心间。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欢欣鼓舞。

  此后,我们再接再厉,仅用两年半时间,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80年代,我们又成功地掌握了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

  核工业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使我国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核大国。全体核工业人为之骄傲,这是核工业人永远的光荣。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我国仅进行了45次核试验,试验次数仅为美国的4%,投资远低于美国,核武器研制就达到了国际水平,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进展快的发展尖端科技的路子。同时,我们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核科技人才队伍。

  我国核工业“两弹一艇”的伟大成就,令全世界为之赞叹,全中国人民为之自豪,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核事业的发展,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饱含了几代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毛主席多次亲自听取汇报,作出了“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着名批示和号召,发出了核武器研制的总动员令。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组织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亲自担任中央专委主任,经常找核工业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谈话,提出了我们至今仍一直坚持的“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小平同志亲自为核基地踏勘选点,代表中央批准了核工业创建的第一批项目,签发了中央《对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亲临铀浓缩厂和核试验基地视察。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多次视察核工业基地,并作出重要指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核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决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就能够创造出一切人间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凝聚了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的心血,集中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几十万核科技工作者,为了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从国外、从繁华的都市,汇聚在核武器研制这一宏大工程旗帜下,担负着鲜为人知的神圣使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秘密历程”。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他们在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的同时,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多少知名科学家长期隐姓埋名,多少核科技工作者长期与家人中断联系,多少个日日夜夜埋头苦干,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在突破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中做出特别重大贡献的钱叁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姜圣阶、曹本熹、王承书、吴征恺、张沛霖、彭士禄、赵仁恺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包括宋任穷、张爱萍、刘杰、李觉、张蕴钰等优秀的将领和高级领导干部;包括原公浦等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他们是核工业人的杰出代表,是核工业永远的自豪和骄傲,是民族的功臣。

  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阶段,中央专委组织领导全国各行各业,倾全国之力,大力协同,一切为核武器研制开绿灯,形成万众一心、协同攻坚的感人局面。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解放军各军兵种参加攻关会战,给核武器研制以极大的支持,加快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力地保证了核工业生产、建设和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完成,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最好体现。

  今天,我们回顾这一段光辉的历程,纪念核工业老一辈的丰功伟绩,重要意义在于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保军强军,不辱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快发展,再创辉煌,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和关心核科技工业的发展,对我国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核工业单位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中国核事业发展好。”江泽民主席指示:“我们要充分认识核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更好地发展中国核事业,以造福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造福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今年8月,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黄菊、李长春、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参观“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核科技工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我们的发展明确了根本指导方针。核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志们,忆往昔,核工业人依靠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依靠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伟大胜利。

  看今朝,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扬当年搞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时的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为加强国防、保卫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中国核工业的历史再添新的光彩!

2004年10月20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