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庆祝教师节 - 正文

无标题文档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要把系的发展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记工程物理系教授金兆熊

●新闻中心记者 周襄楠

  尽管金兆熊教授已经67岁,但看上去还是充满了年青人的朝气和活力。

   1994年底,金兆熊教授出任工程物理系系主任,一干就是8年多,直到2003年1月份离任。

   “那时我大概是清华园里年纪最大的系主任了。”他笑笑说,8年间,工物系取得很大的发展。

   以2002年和1995年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工物系扩大了办学规模,本科年招生由3个班扩大到5个班,在学研究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学科中全国重点学科数由2个增至3个;科研经费年平均增长60%,SCI收录论文增长11倍, 年人均科技效益排名由校第26位跃为第一……这些数字引领着我探询金兆熊教授这些年来和工物系一起发展的风风雨雨。

   “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和和人才输送这件事情。”

   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2000年8月在工物系的一份材料上写道:“办学的成绩首先要看是否面向需要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工物系定向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的一条满足国家人才急需的有效途径。”

   历史上,工程物理系是与“两弹一星”一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就是在1955年开始启动研究的,工程物理系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同年开始组建的。那个时候由于“两弹一星”的强大号召力,工程物理系是大家争相报考的热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中核集团等核工业重点单位中的很多骨干也都来自于清华。

   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工物系的毕业生去国家重要战略部门出现了断档的局面。

   1994年底走马上任的金兆熊也面临着这个局面,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能够满足国家重要战略部门的人才需求,是新时代摆在学校面前的课题。

   1995年,在金兆熊的带领下,工物系抓住了中核总公司提出的“112”人才培养工程的机遇,经过双方的多次协商,中核总公司决定要从清华学生中培养一批新生力量。

   “我们双方经过多次的沟通,最终完善了整个培养框架,从而制定了一个既可以满足他们需求,又能够体现学生一定自主性的协议生办法,后来通称‘核定向生’。”金兆熊教授说。

   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当时在中国、在清华,核定向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因而诞生的道路很曲折。“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做成了!现在核定向生已经毕业了5届,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谈起过程,金兆熊有点轻描淡写。

   从1996年开始,工物系为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培养定向生,至今累计招收定向生23个班共700余人;已毕业11个班,83%(共278人)的毕业生到国防核科技工业的近30个重点单位工作,其中40%毕业生去西部单位。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很少有清华毕业生去国防单位的局面,2000-2004年共有44人去了中物院,其中博士(生)19人。2000年学校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逐年扩大培养规模。同时,国内很多其他高校2000年后也相继采用了这种定向生培养模式。

   可以说,金兆熊和工物系一起探索和实践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校为国防和国家重点单位培养批量人才的道路。

   同时,2000年起,作为系主任,他还直接推动了为国防单位培养博士(生)的工作,至2004年,工物系纳入学校为国防单位培养千名博士计划的博士(生)已有60余人,已达到他们系予期目标的1/3,对学校“千名博士计划”的执行起了推动作用。

   “在工物系上过学的校友中现已出了10位院士和10位将军。这些‘显赫’功劳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东昌等建系的老前辈们建立的。所以,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效果体现周期很长,一、二十年甚至更长,属于‘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他说。

“集装箱检测系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做好了,可以作为系里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就能拉动全系的科研和学科建设。”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完成国内40套、国外70多套共计11亿人民币、2亿美元的合同金额,反走私和反恐的社会效益突出——工物系的集装箱检测系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是一颗世纪新星,全世界都为之瞩目。

   在这颗新星升起的背后,工物人的努力功不可没。作为系主任,金兆熊教授能依据实际情况,顶住压力,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各种具体矛盾,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并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中取得一些具有革新性的经验。工物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创新的产学研机制——“带土移植、回报苗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现任我校副校长、时任工物系常务副系主任、同方核技术公司总经理康克军教授谈起这些十分感慨:“当时,如何处理好工物系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前有两个极端,都是被证明不成功的:一个是技术转移出去了,学校就撒手不管了,结果由于缺少学校上游技术的保障,公司自身无法完成技术转化;另外一个就是全盘的工作都由系里的老师去做,但是老师又不懂得公司运作的规律。我认为,金老师推动的系、公司紧密合作的做法,既能够保证系里的上游技术能力的发挥,又能够不让系里承担公司的功能,这点处理得是非常成功的。”

   在保证教学等全面工作的前提下,工物系打破惯例,组成了由康克军教授作为负责人,十几名优秀博士、硕士以及若干技术专家为核心的优势项目组,与公司一起承担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任务。后来,又聘请了公司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到系里搞研制和产业化,形成系和公司两方的技术资源在共同目标下的紧密结合。为了协调关系、用好资源,从产业化初期至今,工物系设立产业化协调小组,由系、所负责人和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组成。

   公司与学校是两种体制、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的体现。如何让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就成为系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根据这一高新技术成果的特点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先发展,做大蛋糕,再受益的转让方式。在利益关系上确定了公司获大利,系分小利;公司承担经济风险,系承担技术责任的利益回报关系。

   在种种困难面前,金兆熊教授在系的内部统一了思想,明确指出:科研工作要同产业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系所与公司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将它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技术的转移不是一张纸,而是一个过程。因为集装箱检测系统这个技术应用确实带动了系里的科研创新,使得系里的老师都关心公司的发展。”

   “集装箱检测系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做好了,可以作为系里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就能拉动全系的科研和学科建设。”金兆熊说。

   由于成果转化的突破,推动了工物系的发展,据统计,1996-2001年,工物系科研经费年均增长65%,成为校内科研经费上升最快的系,2000和2001年人均科技效益全校排名第一。同期工物系的自筹教学经费投入年均增长50%。

   在市场需求和公司的支持下,工物系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推出了许多新科技成果,例如,过去3-5年研制成一台加速器,2001年一年就研制成3种新型号的加速器;一批专业实验室已旧貌换新颜,难怪有几位美国同行专家参观加速器实验室时吃惊地说:“你们竟有这么多好的仪器设备!”

   “干出来了,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我想,我们系这些年走过的道路,证明了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他说。

   “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过程都很艰辛。”

   无论讲到哪里,金兆熊教授都着重提到,个人的作用在集体中是非常有限的,工物系的今天是整个工物系全体师生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他说:“我们系整个教师队伍是比较务实的。”

   工物系现任系主任程建平说:“这么多年来,金老师为系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形的,无形的,如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关系、创新的理念和机制以及对年轻队伍的建设。”

   2000年春节,当金兆熊和系里的老师一起到工物系首任系主任何东昌老师家里看望的时候,老人拉着他的手笑着说:“你们放了两个“卫星”啊,大的是定向生培养,小的是集装箱检测系统的成果转化。”

   工物系的老师们评价:别看金老师年纪比较大,但是他革新观念强,勇于创新,勇于开拓,而且考虑问题非常周到仔细。

   在他的带领下,工物系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是走在学校各个院系的前列的。

   1995年工物系实施了系管教学、撤教研组建研究所,所管科研和系机关实行大办公室办公等系内体制改革;1995-1996年实行了以经济手段调控公用房等资源,及1998-1999年加大非事业编制人员聘用等系内运行机制改革。在金教授的带领下,这些改革都促进了工物系的发展,收到了实效,对学校当时的校内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也起了推动作用。

   改革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很多事情只要有决心,我想就一定能够做成。”金兆熊教授笑着说。

“我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是对系里的发展有好处,我的工作就是要为系里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他说:“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过程都很艰辛。”

   问他为什么在清华一干这么多年,没有想过干别的工作么?

   他说:“我们那个时代,到哪里都是一呆就是一辈子。”

   他在采访的最后说:“要把系的发展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如果人们都是这样做,我以为都能够做得很好,机会也是有的。”

   办理了退休手续,金兆熊成了系里的高级顾问,他说:“工物系有些事情,我还是能够帮帮忙出出主意的。”

   金兆熊教授,1957年从浙江考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工程物理系。长期从事同位素分离等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主持 “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在有关的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编辑 文清)

2004年09月10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