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第叁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 - 正文

无标题文档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第叁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校长 顾秉林

(2004年9月7日)

会议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感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简要地谈几点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的看法。

一、高等工程教育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无尽动力

   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一部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科学发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相互推进的历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科学发现推动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原理,工程科技则把科学原理变成了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

   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员培养的主渠道,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鲜活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直接参与工程科技的研发,推动科技进步。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中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到万里长城,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中国人民经过顽强奋斗,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实践表明,工程科技人员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也是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中国的1000多万工程科技人中,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近六成为本科毕业,研究生也占一定比例。他们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在工程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否尽快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工程科技进步做出新的重要贡献,就成为提高国家工业竞争力、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同时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这100年来中国的工程教育虽然深受美国、德国,以及前苏联等国家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工程教育体系。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大致占30%到40%。在国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之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在继承和发扬我们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多、更好、更快地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发展进入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将大大加快,对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创新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这一视角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程教育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应有不同的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教学内容。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工程教育曾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使得有些专科、本科教育的层次、界限不够清晰,专科教育往往成为本科教育的“浓缩”。同时,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较窄,结构也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公司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甚至直接为工业公司服务的工程性论文和设计的数目也偏少。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3、与公司联系不够紧密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公司是使用各类人才,使产物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并向学校提出新需求的主要机构。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公司,公司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公司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公司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努力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来自于智力资源的拥有者,而智力资源的拥有者主要是来自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教育创新做起。作为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工科教育,在整个创新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工程教育应围绕推进教育创新进行各种有益探索,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此,我们认为,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关键环节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和重视。

   1、重基础。工科学生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决定其将来是否具有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注重提高全面素质的前提下,在基础学习阶段,应特别加强数、理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要大幅度删减陈旧的课程,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提倡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出深入浅出而又知识广博的课程,加大各类基础课程的通用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不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更主要的是为了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交叉。交叉学科是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等工程院校在学科交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设置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专业。例如,在工业工程专业中,设置了加工制造、管理与经济、人环工程等教学内容;有些学校正在进行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试点;其他,如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与技术、社会工程学等大学科交叉专业的产生也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同时,在现有工程教育中,要努力增加学生跨学科选择专业训练和工程研究方向的机会。

   3、重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工程教育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入工程教育。人文教育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的工程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交缘与综合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理念,它将对培养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起到重要的影响。目前,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工科学生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

   4、重实践。加强实验环节和工程技术训练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素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工程技术训练、科研项目的参与和校外的实习三部分。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很好的经验,如上世纪50年代,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在学生的工程训练上起到很好的作用。针对传统工程基础训练只注重加工技能和一般工艺的局限性,许多学校注重了综合性、研究型实验课题的设置,如重点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计算机集成制造仿真、工程管理与市场模拟分析等,使大学生增强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高校都十分注意大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本科阶段就开展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实践--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参与的“挑战杯”科技大赛、机器人世界杯足球大赛等吸引了大量学生的积极参与。此外,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创新竞赛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实践。学校对在课余从事科技创造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成绩突出者承认学分并可代替毕业设计的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我们注意到,在美国MIT开展的“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和“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吸引了近80%的工科学生。可见,鼓励大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是国内外工程教育共同关注的培养途径。

  同时,我们要努力加强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建立与相关公司的稳定联系,保证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直接深入公司,进行工程技术实践;鼓励一部分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之后到公司和工程部门从事工程项目研究,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利用高校和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为造就詹天佑、茅以升式的我国21世纪的工程大师和巨匠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高等工程教育中以下三个问题:

   1、体制改革问题

   以多样化、弹性化、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为基本原则,针对工程技术教育的特征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本硕统筹、硕博联读、跨学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新型的学位制度,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制;有选择地重点办好若干所有特色的工程技术大学或学院。这些工程技术大学或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这类学校应考虑工程的综合性及其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特点,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要建立从公司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如,让一些著名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同时,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公司第一线,从而形成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2、继续工程教育问题

   要大力推进对生产实践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配合公司组建开放型的研究开发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活动,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或新问题提供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造就出能够带动一个公司、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

   3、国际合作问题

   继续关注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动态,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工程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许多高校都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大型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除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和公司家来学校讲学、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外,我们也更加注重吸引国外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较长时间的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或到实验室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视野的开拓,使高校和公司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了不断改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我相信,中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将会把握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最后,让我们共同预祝本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04年09月0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中心版权所有,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