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追随小平足迹,投身复兴伟业”出行特写:
一级大师调制的佳肴——今昔上海清华人
●研通社记者 程荣
“为什么清华出来的人都这么优秀?”
“我说不清楚,我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原料是精心挑选的,又经过一级大师调制出来的,当然是美味佳肴。”
这是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上海校友会的副会长兼总干事叶洪根老师在别人提问时的回答。
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多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王牌”,上海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这其中不乏清华人的身影。当我们博士生报告团上海支队走进上海校友会的时候,校友会的老师告诉我们:清华在上海的校友约有四千人,他们在上海各方面的领域中都能担一面旗帜。而参与我们座谈会的9位校友,再加上前一天接受我们采访的张素心学长,无一不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
“‘清华’这两个字很重,她要求你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得比别人好”
清华出来的人应该多挑担子。这是清华人的共识。“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所高校,清华的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5月份举行的“启航,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始”集中主题团日活动中,校党委副书记杨振斌老师对清华学子殷殷寄语。清华,这个为新中国的建设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的全国着名高等学府,她的学生也应该是敢于挑担子、勇于担责任的弄潮儿。
朱鎔基、黄菊、吴邦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不再一一列举;东方明珠、金贸大厦、浦东机场、磁悬浮,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相信我们也不陌生。上海的党政工团、城建、科教、公司、滨罢……各行各业,无一不嵌入了清华人的名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上,清华人“走在哪都是很能办事的人”。为什么?“清华给我的永远是一种追求第一的理念。‘清华’这两个字很重,她要求你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得比别人好。”秦伟芳,现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清华89届校友,如此诠释“清华”。
的确,作为清华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奔赴祖国各地,投身四化建设。章博华,上海校友会会长,清华62届校友,当过兵,做过工人,去过农村,也搞过科研,做过领导,人生经历之丰富,工作岗位变换之频繁,可为与会校友之冠。在她任电子部50所所长时,江泽民主席任电子部部长,后来江泽民主席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有人向江总书记介绍章学长,江总书记说:“我认得她。她干什么都能干出自己的特色。”如今,章学长已经是一位退居二线的老人,她平和的脸上已看不出当年转战各战场的骄人战绩,但仅从这次座谈会的组织来看,准备之充分,思虑之周全,已隐约可现章学长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痕迹。“给我什么舞台,我就演好什么戏。”章学长坦言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过什么规划和设计,她只是在任何地方都会记得“忘我劳动,无私奉献”,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拒绝平凡。而“人生的发展本身就是很平淡、很平凡的,以一种不平凡的心态去过这一平凡的过程,你会发现每一段都是不平凡的。”另一位清华校友,现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总裁张素心学长如此寄语清华的学弟学妹。
蒋珍珍,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58岁时接受轨道交通的开发工作,接触一个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领域,历经几载,当第一辆列车下线时,人们告诉她:“蒋同志,你的儿子开始走路了!”
葛伟珍,清华62届校友,原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曾在贵阳呆了26年,在公司干了10年。作为清华第一批研究生,她没有计较工作职位的高低,但是她坚持“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干好”。
郑培敏,《清华小子勇创金融重镇》,要做就做一流,决心成为金融咨询业的一面旗帜。
……
“清华的校风管学生并不是很死,该玩时很放松,该学时很自觉。校风很放松,自我管束就很强。”永远追求向上,永远追求更好的清华人,在每一个场合都会自觉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8月12日,今天的清华人,博士生报告团的团员们,代表首都大学生参加了“追寻小平足迹,投身复兴伟业——京沪大学生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主题座谈会”,同样技压群芳,通过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以12名团员的共同劳动成果,赢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和多家媒体的特别关注。
“一个人真正能做成的事情,称得上的事情,只有一两件。”
“我记得老师的教诲。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一丝不苟。但是当你退休时,回想一生,真正能做成的事情,称得上的事情,只有一两件。我现在回想,我这一生真正称得上的事情确实只有一两件,其中一个是轨道交通。”拥有现代公司家风范,堪称中国轨道交通开拓者的蒋珍珍学长,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
清华人很低调。“上海的学友都很优秀,水平很高,调子很低。实干多,宣传少。”谈及上海校友的数量,学长们坦言无法给出具体数据。无论外界如何关注清华,把清华放在一个多么高的位置,她的学子看到的只是责任和使命,不是浮夸和张扬。“行胜于言”,无数清华学子用一生实践着这四个字。
1960年毕业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机械学及自动化专业的叶洪根学长,现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机械传动设计安装;完成矿井用800办飞高压潜水电机、高压潜水电机用水润滑止推轴承、蚕碍厂骋800等高压潜水电泵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金龙奖、机械部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在校友座谈会上却一再说:“我只是个跑腿的。”
项祖荃,64年毕业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建筑系。此后一直在华东建筑设计院工作,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院长、院长到总裁、顾问,建筑设计院是他自始至终的位置。东方明珠、金贸大厦、浦东机场、上海大剧院……件件异彩纷呈的作品从他的设计院走出来,散布在上海甚至世界各地。已经见识过上海建筑之新颖之艺术化的我们,对他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都期待着他能说点什么。可是他的话题却在他的干将们身上,他的设计院身上。就是东方明珠、金贸大厦这些作品,也是在场的其他校友谈起的。
从一个技术人员走向领导岗位,也许是出生工科的清华学子的典型道路。项祖荃如此,“以不平凡的心态对待平凡过程”的张素心亦如是。热心创业的郑培敏走的是另一条成长之路:辞掉高薪而清闲的工作,进军上海,创办国内首家专业定位于经营者持股咨询服务的“投资银行精品店”——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但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看准方向就执着地走下去,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
“单靠个人,孤掌难鸣,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洪岩学长在言谈中几次提到“团队意识”,现为上海科技京城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他,曾在黑龙江的一家大型公司呆了12年。从“近亲繁殖、四代同厂”的万人大公司,到创业之初,总建筑面积不过20平米的高科技园区公司,从东北到上海,不论是环境还是专业还是角色,其差异之大都不是简单的“转变”两字可以形容。李洪岩学长的感触无疑是很深的。“清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也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很重要,单靠个人,孤掌难鸣。搞滨颁领域的人,都是最务实、最有能力的人,你应该尊重他们,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章博华学长也一再强调:“少一点自我,多一点考虑他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和谐。”“在有原则的条件下,做人要随和,处事要平和。”
“在环境中的协调能力能帮助你得到认可。”张素心学长如此告诫我们。
还有蒋珍珍,还有项祖荃,还有郑培敏,每个优秀的清华人,能在自己的领域独领一方风景,无疑都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职业生涯,要有自觉的设计意识。”
60年代校友的人生路上也许有太多的时代痕迹,“自我设计”对他们来讲不那么容易。作为拥有更多选择的年轻一代的代表,郑培敏和潘蓉学长的言谈中都提到了“设计”。
依从母亲的志愿报了建筑又因为自己的兴趣改填经管的郑培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到了创业的机会,又以对自身能力和公司发展的了解,成为目前国内本行业的领袖。他坦言:“课没好好上,但很重视实践。”他对自己走的每一步路,都源自有意识的积累和自己独有的方向感。
“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潘蓉学长的感触如出一辙。的确,刚被评为“首届中国滨罢杰出女性”的潘蓉,数年的职业生涯遭遇了不少的转型,而在几个转变之间,并非平行,而是螺旋式上升。
“人生的轨迹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追求,还取决于客观的需要。”联系几代人的成长历程,章博华学长归结:“有时代的特征,又有很多的共性”。那么,如何规划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章博华学长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规划就是我们一步步达到目标的要求。其次,人生会经历各种不同的经历,有顺境有逆境,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努力做好每件事。在正确处理我们遇到的问题时,需要将主观意愿和客观需要结合起来。
此外,学长们还谈到了现代的一些青年人浮躁的心态与清华人在主战场上比例下降的现象,女性学长们还谈到了女性如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为人与处事的道理,让我们在他们字字珠玑的话语中受益匪浅。“清华校友的资源是有很大帮助的。”潘蓉学长一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报告团团员们的共同心声。
选择清华,就是选择了责任。满载着学长们的殷殷嘱托,满载着师友们的谆谆教诲,我们在收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的同时,也收获了学长们丰富的人生感悟,收获了学长们热切的指点与期盼。
(编辑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