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名师上讲台 师生同研讨
我校首开新生研讨课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顾淑霞 摄影 郭海军】与院士等名师辩论,到电影院上课,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研讨,30人以下的小课堂……你上过这样的课吗?这就是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出的一种新课型——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这是我校在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过程中又一项新的创举。
新生研讨课是由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一些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等有20多年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在我国新生研讨课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教务处处长胡和平教授指出新生研讨课的定位是,学习知识,经历认知,名师指导、师生互动、自我学习、小组讨论,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基本研究能力,以教师引导激发研究兴趣,以师生互动启迪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
新生研讨课不仅“新”在全新的课程理念,独特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只面向大一新生开设,而且由知名教授主持。在2003~2004学年度开出的70门新生研讨课中,开课教师全部为教授,其中包括8位院士,19名院长或系主任,校长顾秉林院士更是亲自挂帅。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称为“主持”者,而不再称为“讲授”者。从“讲授”到“主持”体现了新生研讨课理念的变化。开课教授上课期间每周要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
新生研讨课没有教材,课程内容由教师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全校学生不分专业可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每门课的人数限制在8~30人。新生研讨课不进行期末考试,采取考查的方式,以“优秀、通过、不通过”作为考核结果。除了学校提倡的教授和学生之间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方式之外,开课教授还可以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用孙家广院士的话说:在新生一入大学就给他们营造一个新的学习模式、环境和思路,这对学生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世界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对学生而言,新生研讨课让他们在入大学伊始就体会到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中,在与名师的同台讨论中,不仅培养了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让学生们敢于挑战权威,认识到知识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这一点而言,新生研讨课建立的是一种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这是对我国传统教学课堂的挑战。
(编辑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