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从优秀到卓越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经济管理学院建院20周年回顾与展望
赵纯均 陈章武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经管学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5年前,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建立了经济管理工程系,1984年正式成立经济管理学院。20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宏伟目标的驱动下,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的巨大社会需求的牵引下,在上至中央、下至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学院和我国的管理教育一道,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
一、20年的跨越式发展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最能说明问题。我们从1984年建院时不到200人的在校生规模,发展至今在校生达4002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近15%;我们从1985年全院科研项目仅为7项,科研经费14万,发展至今年科研项目、合同经费和到款经费都保持在60项、1000万以上;我们从1984年暂借学校9003大楼的几间办公室,发展至今3万平米的伟伦、舜德两座大楼;我们从一支以本科、硕士毕业生为主的几十个人的教师队伍,发展至今专任教师116位,其中博士毕业占到63%,有海外学习经历超过70%。只举这么不多几个指标,就足以表明,我们从20年前的一个藉藉无名的小系,已经发展到如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成为我们大家为之感到骄傲的学院!
学院建立的准备期,是1979年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后的5年。当年,就招收技术经济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开办管理信息系统本科,更让很多人难以忘怀的,是从第叁年起开办的公司管理干部研究班。“干研班”的毕业生中,包括被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的好干部郑培民在内,大都成为了政府的领导骨干和业界领袖。早年艰辛,披荆斩棘。
1984年,学院正式成立,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欣然出任院长。1986年同时获得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的博士授予权。1991年,学院成为全国9所首批试办惭叠础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发展初期,栉风浴雨。
学院的快速发展,要从1992年算起。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师资,争取资源”的办院方针,学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MBA教育是这一时期的重头和亮点。从1991年15名MBA,发展到了包括EMBA在内的每年近千名MBA, MBA项目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质量一流的项目。在2001年全国首次MBA教学合格评估中,清华MBA项目总分与全部六个单项指标都名列第一。MBA教育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这个时期,也因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和会计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业界的普遍青睐。结构的调整,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关键转机,至今受益。
1998年开始,学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适度控制规模的同时,全面提高质量,各方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学术研究,促进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获得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公司管理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建立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数量经济学等三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现代管理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我们聘请了经济、金融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的20余名特聘教授,力求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近几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管理科学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二。如歌行板,快马加鞭。
回顾发展,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首任院长朱镕基教授无与伦比的贡献。担任院长的17年时间里,他总是在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能忘记,在1994年建院10周年时,他亲笔写下了对经管学院全体师生的一封信,明确了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能忘记,他在繁忙的公务中坚持为我院师生做经济形势报告;不能忘记,在他的积极推进下,学院顾问委员会于2000年成立,为未来发展营造了富有潜力的资源平台;更不能忘记,在2001年辞去院长的大会上,师生们的惜别泪水,证明了一个好院长在我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回顾发展,我们也不能忘记,国家和学校各级领导对学院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校内兄弟单位、海内外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关心和资助。我们也不能忘记,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为学院发展撑起一片晴朗天空。我们还不能忘记,兄弟院校的同行们与我们一道披荆斩棘,探索中国管理教育之路。今天,我们要向所有帮助、支持和关心学院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大家的竭诚帮助,学院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二、20年办学的体会
在一个发展中的转型经济国家发展现代管理教育,是一项史无前例、充满挑战的事业。亲历20年的上下求索,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办好经管学院,就必须:
审时度势,优化结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清华经管学院,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清华经管学院的快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形势逼人强,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经济管理学科,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是和社会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的,学院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前瞻性地优化结构。布局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高起点,入主流。高起点,入主流,是学院在建设新的学科、开办新的项目时,要具备的起码追求。这一点,无论是从我们开办MBA教育,创建和发展经济学、金融、会计等专业,还是拓展高层经理培训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这些事业尽管开办不久,就已经显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加快国际化步伐。学院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世界同行中的强者持续有效的合作、不懈地向一流迈进的过程,国际合作是学院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宝贵资源。从80年代中期参加加拿大CIDA项目,到90年代全面地同哈佛、MIT、沃顿、斯坦福、HEC等国际一流管理学院合作,学院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思想,高格调、多渠道、抓转移、重效益的原则,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建设的首位。有什么样的师资就有什么样的学院。为此,我们加快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克服种种困难,着力培训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探索讲席/特聘教授、访问教授制度,使学院师资整体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叁、20年办学的思考
学院20年来持续发展,也是因为我们注重了如下关系的协调:
经济和管理的关系。学院的发展,适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急需大量企管人才。针对这种形势,结合清华自身的特点,我们着力发展了管理学科。这一结构调整,强化了专业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适应当时形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重视经济等基础学科,对学院长远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也是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加强经济学科的建设,协调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关系,是未来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术和实务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和管理学科的关系,从一个更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处理好理论和实务的关系。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我们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着重培养务实型的人才,这是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但是,在人才培养中,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学术型人才培养,在学术研究中,如果不对基础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影响学院长期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容易使培养的人才缺乏前瞻性和创新精神。近年来,我们重视改善学术环境,加强高质量的博士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正是基于这个思考而进行的努力。
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学院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学院。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认识到,国际上主流的模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采取一系列鼓励学术研究的支持和服务措施。我们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创造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学术交流机会,争取形成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机制。
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学院顾问委员麦肯锡公司在评价学院的优势时,将“学院达到了一个关键性规模”作为其中重要一条。没有一定的规模,影响力无法提升,财务来源、师资队伍难以稳定,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数量是质量的一个基础。10年来,经管学院以接近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在成长。现在的情况是,学院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负担也比较重。在达到关键性规模之后,提高质量就更为迫切。协调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从1998年后已是工作中的一个基点,今后更要强化。
国际和本土的关系。学院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教学模式,与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优秀人才相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一直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同时进行,相得益彰。对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公司进步等方面,学院应有更强的影响力。我们鼓励更多的教师脚踏实地深入公司,分析中国案例,研究中国管理,发现富有本土特色和能够指导实践的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之路。
四、从优秀到卓越,创造新辉煌
我们为过去所取得的发展倍感兴奋,同时也深感未来的任务艰巨而伟大。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很高期许,以及教育开放和兄弟院校的竞争促进,挑战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组织,如何不陷入优秀的束缚,而能心存高远,追求卓越,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学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规范管理,重点突破,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基本方针,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导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自身优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将培养人放在第一位,促进学院各方面的工作有更大的进步。
朱镕基同志在2003年10月写给顾问委员会的信中,以“那时中国不会忘记我们”来勉励我们为建设世界一流经管学院竭心尽力。院长的豪情真意,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实的步伐和更加艰苦的努力,创造更辉煌的成就,10年后来聚首学院的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