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当教师就是要有种奉献精神。得奖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置身于荣誉之外而甘于奉献,这是做教学工作的一种境界。”
“精品”,用什么铸就?
——记袁驷教授的《结构力学》精品课
在袁驷教授眼里,教书育人是教师一生所追求的境界。正如他所说的:“当教师就是要有种奉献精神。得奖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置身于荣誉之外而甘于奉献,这是做教学工作的一种境界。”在这种超脱的心态下,在为达到“境界”彼岸的追求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必然是不同寻常的“精品”。
2004年2月,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选结果最终揭晓,袁驷教授主讲的《结构力学》获得网上专家评估最高分,平均分高达97.55分。面对这样的成绩,袁驷教授依然平和、冷静。唯一让他高兴的是,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再一次得到认可,彼岸的曙光越来越近了。
“精品”的境界
对酷爱教学工作的袁驷教授而言,《结构力学》课程凝聚了他和同事多年的努力和心血。用他的话说,课程只是一个载体或表现形式,其中的内涵和所覆盖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名称所能包括的。他们把科研的成果、教学改革的观念、学科发展的前瞻、人才培养的理念、甚至法制因素等都倾注在课程之中。因而这门课程就像是个系统工程。而贯穿这个“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则是“前瞻的创新,科学的远见”。
《结构力学》课程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功底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科学要求我们要有远见,做出符合发展趋势的判断,创造性地让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研究和课程中体现。把这个作为一种追求去努力和付出,去推动和提高我国《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袁驷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目标,《结构力学》课程脱颖而出。
“要问我们的课程精在哪?可以归纳成四条。精在点点滴滴:不够成熟,不够精细不出手;精在方方面面:不成系统,不够完善不出手;精在前瞻的创新:不足新意、不居前沿不出手;精在科学的远见:不引趋势,不领潮流不出手。一句话,可以说精在‘精益求精’。”袁驷教授说。
正因为如此,在《结构力学》课程多年建设过程中,从课题、教材、教师到课程等方面都获得了多项国家顶级大奖:《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课题获2001年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结构力学教程(滨)、(滨滨)》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结构力学求解器》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结构力学课程的主讲人,袁驷教授获得2003年北京市和国家级百名中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在首届国家级高校精品课程的评选中,《结构力学》又摘得了桂冠。的确是精在方方面面。
《求解器》掀起《结构力学》教学变革
传统结构力学的教学停留在经典结构力学层面。科技的迅速发展同样呼吁课程改革。在这种背景下,从1995年开始,袁驷教授与同事一起开始了面向21世纪、面向能力培养的“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突破性地将结构力学创新和发展为叁个模块:即经典结构力学、程序结构力学和定性结构力学,并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一个基础,两座大厦”。2001年,该课题在申报国家级教学奖项时,包括五位院士在内的九位专家给其以高度的评价:“在结构力学课程的叁个模块中有两个是新建课程,并用自行研究的、独具便于概念显示特点的教学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把叁者联系起来……在教学改革等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方面在全国起示范作用……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教学实践效果突出。新编教材量多质精,教学科研互促并举,所编教材与教学软件在全国高校得到普遍采用和推广。对全国结构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带头和示范的作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两座大厦”的构筑使新世纪结构力学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使结构力学课程发展为由重点培养经典方法的分析能力,即定量的手算能力的《经典结构力学》基础性课程、重点培养计算机建模分析能力,即定量的机算能力的《程序结构力学》时代性课程和重点培养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即定性的脑算能力的《定性结构力学》前沿性课程叁大部分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把这叁块课程有机、协调地联在一起的则是具有原创性特点的“结构力学求解器”。
力学专家范钦珊教授曾评价说,求解器的诞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简捷方便,更是对教学的巨大冲击。“它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先前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解的计算被求解器代替,学生作业也可以轻易地用求解器完成,课还怎么教?”袁驷教授说。求解器对结构力学领域就如同计算器在数学计算领域。计算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把人们从复杂的数值计算中解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样,“求解器”让学生们从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复杂结构计算中抽出身来,把更多精力放在定性研究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正如袁驷教授开发求解器时的口号一样:“把繁琐交给求解器,我们留下创造力!”对教师而言,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把更多的心思和工夫放在开发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永远无止境的。如今,学生版、远程版、网页版、教学版求解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掌上版和工程版结构力学求解器也即将面世。目前,英文版和繁体中文版求解器正在制作当中,不远的将来,求解器将漂洋过海,走向世界,造福更多的人。
融入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课程
在《结构力学》课程的建设中,袁驷教授特别强调科学的远见。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种远见的理想和目标,才能兼顾到理论、技术、社会发展观、国家需求等诸多因素,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前途。在这些诸多因素中,法制因素也是其中之一。这也使《结构力学》成为15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唯一具有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课程。用袁驷教授的话说:“我们用知识培育人才,要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知识,要讲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不仅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保护,也是对现代社会体制规范的自觉奉行和遵守,更是对国家法治体系一种尊崇和维护”。
《结构力学》网络课程核心技术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一些与课程建设相关科技创新成果论文被SCI检索并得到世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结构力学》网络课程体系的创造性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开放性和智能化。网络课程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建设了包括教学内容、习题测验及其判改等在内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网络课程的最大特色。以习题为例,其他网络课程的习题多是封闭式的,习题数量、内容和答案都是固定的,而且基本上学生可随时下载习题。而《结构力学课程》习题则是开放性和交互性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随便改题、随时加题,也可以在线随时解答习题,随时提交解答,随时获得判改。对于不会解答的习题,计算机就像专雇的教师一样,即时提示、答疑和解惑。而智能化的程序对习题解法的完备性所给出的奇特解法,有时是教师们都想不到的。因此,现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就可以附加一个要求 —— 做到完全正确时为止。另一方面,远程求解技术将核心计算求解模块放在服务器上,要求学生必须在线答题,离线了还想把“教师”下载私用是做不到的。这正是对课程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强研究新形势下信息平台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正像袁驷教授所说的:《结构力学》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市场、教育、管理、评估、版权等多个因素的集成系统,也是冲击传统教学范式的辐射系统,让教师难教,学生易学、技员爱用、政府好管的辐射系统。而对这个名为“课程”的系统工程,袁驷教授心中有更多的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全面的了解,而网络版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系统对学生每一道题每一步骤以及每道题提交的次数都有记录。基于这些记录信息和统计,可以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做题的步骤和提交次数,可以判定哪些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习题完成情况的记录,动态生成适合于他们教学和学习水平的脚本和网页。“将来的课程就应该是这样的:教育部设置一个功能强大的服务器,把网络课程放上,让全国各个学校来用,则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都记录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任凭政府做任何方式和任何用途的数据统计和教学评估,也可以在网上对多个学校的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测验。”袁驷教授说。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重视教学质量的一个体现。对我们来说,获得精品课称号是对我们默默无闻工作的一个认可。我们不是为了‘精品’而‘精品’。教书育人是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不断地去努力,需要默默奉献。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我还操守着我十分享乐的这份教师职业,这种境界的追求是引人入胜的,因为它基于一种科学的远见;我会尽我的所能、尽我的贡献把我们的科学‘梦想’一步步地去实现。”袁驷教授说。
我们相信,在未来,袁驷教授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编辑 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