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与新闻学考生谈清华精神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2003-6-11 李希光
“中国竟然有这样的新闻学教育和实践!在最平凡的人身上发现的最美的故事。我想象中神秘而严肃的新闻学仿佛一下子从象牙塔走到了我身边。我羡慕清华的学生,真想立即加入他们的行列,”一名考生最近在一封致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信中写道。
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带给学生自信与幽默,而不是把郁闷和尖酸的气味带进课堂。一名大学教师最高的追求是用思想的力量培育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对人生和真理的热爱与追求。
叁年前,我在报上撰文把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的课堂称为“阳光课堂”。再过20年,我退休了。我对清华最留恋的是什么?且不提清华的丁香紫荆、荷塘月色,也不单纯是校园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而是我的那些坐在教室里,那些瞪着求知、惊奇、甚至惊喜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的学生。
几天后,接到了一个名叫徐勇的高中生的信。他工工整整地写道:“李老师,您说:清华的老师像玄奘一样,把知识的阳光带给一个信息闭塞的社会。就冲这一点,明年我一定要成为你的学生。”
一年后,在我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徐勇这个名字。
“你是不是给我写过信的那个学生?”
“是,”他自豪地说,“为了走进清华的阳光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准备,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所大学能否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能否使人弃旧图新,能否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关键在于这所大学的传统和教师的德行。
1978年,我报考大学的时候,一心要拜在南京大学陈嘉教授的门下。陈嘉当时是中国最受尊重的英美文学教授。一个雨天,一辆陈旧的上海牌轿车停在外文系楼门口,一个老人从车上走下来,他支撑起雨伞,走向一间教室。“这就是陈嘉教授!”一个同学兴奋地对我喊道。我很激动,即使老教授不给我们本科生上课,只要能在校园里看到他的身影,我也心满意足了。没想到,半年后,陈教授竟亲自给我们这群一年级学生上《英国文学史》和《英美文化概论》两门课.他不仅课上的好而且对学生热情,教书十分认真.期末不仅笔试,还要面试.叁个学生一组,每个组给15分钟,那次面试进行了5个多小时,那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当时,我想,有朝一日,我当上教授,我一定像陈教授这样,犹如师傅带徒弟那般,既严格又热情。
直到去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我才发现,陈嘉教授竟是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外文系最早的毕业生。
清华园在92年的风雨历程中,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的阳光课堂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像陈嘉这样受人尊重的学术大师、兴业良才或治国精英。其中有华罗庚、陈省身、周培源、李政道、杨振宁、周光召、茅以升、梁思成等科学巨匠, 有钱钟书、梁实秋、闻一多、曹禺、季羡林等文学泰斗, 有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等一大批治国帅才。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1名,两院院士总数高居全国高校之首。
1982夏天,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当我背着沉重的行李,走进位于中关村第一小学对面的简陋的木板房小院,我心情十分郁闷,自己怎么能在这种环境里上班?一个身穿短袖白衬衫、带着金边眼镜的中年人走过来亲切地握着我的手问:"我是周光召。欢迎你加入理论物理所。"我愣住了,这位鼎鼎大名的"两弹元勋"是在这种环境里从事基本粒子研究的。在后来的几年里, 我看到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一批批科学大师走进这个不起眼的小院讲学。
在这些前辈学长身上,我看到的是&辩耻辞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辩耻辞迟;的清华精神,即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怀、开阔的胸襟、热情的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团队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
为了光大这样一种精神,清华的院士、教授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或带他们社会实践。我自己所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办了“现代大篷车学堂”。我每年暑期都把新闻学的实践课搬到丝绸之路上、长征路上、戈壁沙漠或青藏高原,让学生们在这些艰苦的地方,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去思考、采访、写作和传播。 四年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不断发展的人文学科日益吸引着优秀的文科考生,今年清华文科专业的招生地区由往年的6个省份(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和湖南)扩大到12个省市,新增的招生省份有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和四川。
我相信,在清华的阳光课堂上,未来的清华不仅继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科学家、教育家、将军和政治家,还会培养出出色的法官、医生、艺术家和新闻记者。
同学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阳光课堂已经向你们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