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90年锻造清华精神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29日)
不事张扬的清华人在90岁华诞的日子里过得似乎有些奢侈,校园内外到处是校 友,来自全国的新闻媒体也在这里到处寻找热点,今日清华展、清华校企展走进了 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之首的清华的确有理由自豪,在90年历史中, 清华培养、造就、孕育了一批批的大师,输出了数以十万计的学子。更有媒体评价 说清华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几百位省部级高 官———清华正影响着中国。
大学之魂———知耻后勇
事实上清华的作用不止于此,我们今天在这里想要记述的是清华的精神。一所 大学从无到有,到孕育、培养出一种精神一种灵性,这需要历史,这也是大学的校 庆总让那么多学子感动的原因———学生本人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感染者、创造者, 还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
正像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所评价的那样,大学精神不是 人为设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者大师头脑中的理念,它是介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 一个范畴,它的形成与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国家意向同社会 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其实从清华的建筑物上,就可以看出清华精神的传承,清华是一个赔款学校, 是美国用中国的赔款余额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 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当美 国人墨菲在精心设计这个学堂时,并没有能够想到“明耻”会成为清华人最深层次 的精神本质。
“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时,清华称道的却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 的《满江红》,主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 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更 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可以说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 综合。
大学之理———行胜于言
在清华园标志性建筑清华大礼堂前,一块“行胜于言”的日晷,道出了清华的 另一精神本色———实干。朱自清先生曾经在三十年代就这样评价,而今这种精神 仍然能够清晰地从清华人的身上解读。清华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致的操作程 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
清华人喜欢干了再说,多大的事儿,多光荣的事儿,没有做成功,决不会对外 宣扬。清华的小卫星、清华的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清华的绿色大学计划、清华的 泰山计划,每件事情都会在完整地有了结果后,清华人才会一一道来。
有人说这受清华工科背景的影响,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输出了自己的理 学院、人文学院等一系列的支系,被改造成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加 上工科操作型特点,更加强了清华人的实干精神。无论如何,“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这种精神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
在清华人的身上,还能够看到许多———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讲 求团队精神,宽容并纳的做人品质,讲究科学、孜孜不倦的做事态度,正是在这一 系列的精神指引下,清华培养了一批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
大学之梦———世界一流
清华人有一个梦想,到百年校庆之际,将清华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在清华大 学现任校长王大中的蓝图中,“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正在成形中。
清华首先是一个教育之园,来自学生的表现自然特别重要。清华现有本科生 12625人,全校18个工科系实施了本科-硕士统筹培养方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 式正在形成: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9063人,其中博士生2851人,硕士生6212人。在 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全国高校最高,接近0.8:1。
清华人不只在现有的教育领域大展身手,他们将身手伸向更远的领域,清华率 先在国内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现已建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广播网、有线电视 网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清华不只是教育之园,还是一个创新之园、实践之园,1958年,清华就在全国 率先提出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清华还是一个科技之园,从成立之初至今,清华人无时不感受到科技强国的重 要性。清华正逐渐地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世界著名(中国)公司的联合实验 室已经成为校园一景。开放式大学内外交流的盛况,也使得清华有实力将世界顶尖 级的公司家邀请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委员。
也许清华这种实干的精神与“后现代”时期相契合,使清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 显得特别的珍贵。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清华,不如说是清华顺应了历史。清华在中 国无可替代。
■组稿/本报记者 牛金荣
特别鸣谢:清华校庆委员会 徐葆耕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