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1994级校友&苍产蝉辫;张凡
张凡发言&苍产蝉辫;杨艳宾&苍产蝉辫;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应邀作为校友代表参加这次毕业典礼。对我来说,今天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因为我的孩子也顺利完成了四年清华学业,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坐在台下。在此,请允许我既代表奋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清华校友们,也作为一名学生家长,向2024届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耕耘的母校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我想分享叁点感悟:
一是要坚守清华这座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来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成就大小,都应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我于1994年考入清华环境系,大二入选“4+2”试点获得本硕连读资格,2000年硕士毕业后赴美留学,200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009年回国以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虽然离开清华已经24年了,但那些在清华园的日子,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我特别想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翔教授。在他的无私帮助和全力支持下,我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硕士课程和毕业论文。我依然记得,在搭建水处理实验系统时我手劲不够,刘老师亲自上手帮我拧接口螺丝;在我研二结婚时,课题组还特意为我组织了庆祝活动。清华优秀的师资团队和老师们春风化雨般的因材施教,为我此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归国后,我扎根青藏高原,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高海拔定位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逐步认识青藏高原水沙及水环境的格局与变化机制,为区域水土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023年,我获得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团队共同奋斗的肯定。这些离不开清华的培养。
二是要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强不能偏离强国的奋斗目标,厚德要根植于家国情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母校烙印在我们每个清华人心底的愿望。出国前,我和丈夫便已规划好,完成学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就回国。
2009年,我在青藏所面试时,时任所长姚檀栋院士恳切地告诉我,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深入理解其水文过程对于我国乃至亚洲的水资源利用意义重大,我的专业背景与之高度契合。他的话深深打动了我,尽管当时国内的薪资待遇和居住条件与国外尚有差距,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然而,高原缺氧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10年我第一次踏足西藏,就因严重的高原反应晕倒,亲友们都很为我担心。但我并没有因此退缩,为了继续在高原开展研究,我经常向单位同事和业内的同行请教缓解高原反应的经验,十几年来,我到过青藏高原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从雅鲁藏布江到八宝河、到廓琼岗日冰川径流,每一次实地考察都让我对高原河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青藏所,我有幸作为骨干参与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当科考成果入选国家“十叁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作为科考队员的我深深体会到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感。
叁是要放下优秀的包袱。进入新的学习和工作阶段,我们要做好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小事,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稳步收获成长;不要以收入、职称、头衔审视自己,而要关注内心的成长、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要放下作为清华学生的优越感。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社会,没有人能够单打独斗地获得长久的成功。我们要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个人特长,也要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的优点。有一颗包容心,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别人的不同,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快乐,更加顺利,更加从容。
最后,在这充满感慨和期待的时刻,衷心祝愿同学们未来健康幸福地学习工作,愿你们能倾听内心的声音,以自己的方式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母校增光添彩,为祖国的繁荣献上我们的热情和力量!
(清华新闻网6月29日电)
编辑:余晓东 李华山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