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其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为何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什么是专精特新?如何理解概念验证?记者采访了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
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
记者:《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何要作出这一部署,如何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梁正: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划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是解决当前科技体制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激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最终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从外部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我国发展面临外部人为制造科技壁垒、试图割裂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等诸多挑战,这要求我国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应变及反制能力。从内部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必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此外,科技创新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赋能科研活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更健全的体制机制来催生和保障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发展。
任晓刚: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消除卡点、打通通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无穷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催生了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决定》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描绘了“路线图”,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为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增强创新动力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科技伦理是促进科技向善、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记者:《决定》提出“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为何要强调科技伦理治理?如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任晓刚:科技伦理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向善、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就是强化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保障能力、强化科技对国家安全的维护能力和塑造能力、强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能力、强化国际科技竞争提升能力。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既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的关系,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和审查能力;又要治理好科技伦理风险,营造适合科技创新的伦理环境,为应对科技伦理挑战、维护科技创新活动秩序、促进科技向善奠定坚实基础。
《决定》对科技伦理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科技创新原则、方向及行动底线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新时代科技伦理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及法治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本质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一要强化党对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系统部署;二要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叁要持续完善科技伦理规范标准制度、审查监管制度,提高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四要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健全科技伦理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五要建立科技伦理审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科技伦理审查监管能力;六要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协作。
专精特新中小公司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记者:《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壮大机制”。什么是专精特新?如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壮大?
任晓刚: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强的简称。“专”,即专业化,强调顺应产业分工,聚焦细分领域,心无旁骛、坚守主业、深耕细作。“精”,即精细化,强调公司管理精细精益、产物服务精致精良、技术工艺精益求精。“特”,即特色化,强调技术、工艺和产物等有自身独特优势,掌握“独门绝技”。“新”,即创新能力强,强调以创新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持续开展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专精特新中小公司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同时,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因为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壮大机制”,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专精特新中小公司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应从投融资便利、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中小公司更多支持。
梁正: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在工业基础、产业链细分等领域深耕细作,可发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等作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壮大需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一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公司支持力度,二是要健全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培育和服务体系,叁是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公司进行产融合作,四是要优化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生态。
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记者: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什么是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什么重要作用?
任晓刚:概念验证是指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验证,旨在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判断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潜力,是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形成产物、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重要环节。中试验证是新产物从试制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对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填补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之间鸿沟及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可帮助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公司获取资金支持,保障科技型公司早期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随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不断布局,还会吸引更多创新资本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技术创新成熟。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可通过对科技成果进行早期评估、测试和检验,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商业价值、应用前景的项目,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同时倒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技术成熟度,使其科技创新成果更易被市场接受。
强化产学研协作。作为连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桥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通过提供技术评估、产物定位、商业咨询等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优化创新生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不仅吸引和培育一批技术型、市场型、复合型科技人才,还可以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如何通过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梁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当前,我国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不足,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产业、切实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强化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以及完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产业创新生态等,这些都要依靠改革来推动。
任晓刚: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及时、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则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从“上书架”到“上货架”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公司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等。
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革命性突破、要素适应性配置、产业变革性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主动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有形之手”组织协调和“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合力;强化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公司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公司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等,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快速连接,促进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编辑:李华山